第454章 看得见的(2)(第 3/4 页)
“都让你们准备好几天了……”
“嗨,原来郑老师也没说今天演讲啊。”
“就是就是。”
三个男生将拖延症说得理所当然。
冯晓最后还是没拗过他们,找英语课代表杨慧慧商量了一番,又重新划分了每个人的演讲段落。
两个女生主要还是不希望自己辛苦写的稿子给糟蹋了,如果演讲效果不好,那稿子写得再好也没用。
这篇演讲稿,两人写得破费心力。
他们要是如班级里其他组那样,讲讲老生常谈的东西,或是按照郑老师的思路,做个课本范文的扩展阅读,那能“抄”得东西太多了,不光查资料容易,翻译起来也容易,甚至能找到不少英文原文的资料。
但因为严殊当初怀着小心思,提了个建议,冯晓他们组最初的选题就与众不同,是关于瑶城历史文化建设的介绍与反思。
这其中,严殊、吕子奇两个男生查资料查得勤勤恳恳,张毅豪本来只想混日子的,被两人带着,也做了不少工作。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遑论他们这几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了。
瑶城根本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历史。要真有,也等不到他们这些半大孩子去发觉。
冯晓当初想简单了,严殊是钻了牛角尖。
严殊非常失望。
他的失望,只有吕子奇能够理解。
两个好哥们还没接受这一现实呢,更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他们眼前——作业还是要做的。
张毅豪很有义气,冯晓和杨慧慧两个女生也不气不恼,但总有做了无用功的,对结果失望,免不了埋怨严殊出的主意。张毅豪立刻就呛上了。小组内搞得气氛紧张,最后只能分崩离析。
冯晓没能阻止小组解散,但还是很有好学生和好班长的样子。
“我们接下来做什么题目呢?之前查的资料也不能说是无用功。我们不是还有查到一些东西吗?”冯晓考虑起了现实的问题。
“随便写篇文章也够了。”杨慧慧也留了下来,嘴里说着这话,语气却是不甘。
“不然,就写那个案子吧。”张毅豪脑子倒是转得快,也是因为查资料时,他对此最感兴趣,“写那些凶杀案。”
冯晓和杨慧慧本能地想拒绝,看到严殊和吕子奇,更觉得张毅豪在出馊主意。
严殊和吕子奇两个差点儿被杀人犯杀死的人倒是很平静。
“法治博物馆好多东西可以写啊,而且很有意思。”张毅豪这会儿可没有查古文时的蔫头巴脑了。
他们查历史的时候,跑了图书馆,也跑了博物馆。
瑶城这边好几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受限于瑶城的历史,规模极小,科技馆、美术馆、电影馆、昆虫馆、动物馆、植物馆……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则是跟风建起来的,也属于瑶城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被他们查到,还假公济私去玩了一遍,但里头的展品乏善可陈,进去不是逛展的,是增加当日运动步数的。
这里头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竟然是瑶城的法治博物馆。
瑶城受全国大环境影响,不只是跟风建博物馆、搞文化建设,还随着全国治安的变化,有过一段恶劣时期,凶案、大案、离奇案件、无头公案……也着实是出了几桩,都被记录于法治博物馆中。
“法治建设,也可以吧……”冯晓很应试地拔高了选题的立意。
张毅豪对此无所谓。
杨慧慧想了想,也觉得张毅豪这主意被冯晓提升一下,能够写出一篇演讲稿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参观法治博物馆,的确看到了一些东西,不像他们想要寻找,却找不到的瑶城历史文化,那些凶残的罪犯和可怜的受害者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吕子奇对于凶案还有些不适。他参观法治博物馆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抵触。
严殊则很快接受了现实,还劝了吕子奇。
对学生来说,作业是最紧要的。
他们又不甘心去写其他人都写的老掉牙题目,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五个人重新振作,开始了新的搜集资料、撰写文章工作。翻译时,还麻烦了张毅豪念外语系的表姐帮忙。
虽然主要工作仍然是冯晓和杨慧慧两个好学生干的,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三人的付出。
念及于此,冯晓和杨慧慧生了一会儿气,就抓紧时间背稿子了。
等到下午最后两节课,他们组第三个上,效果出奇的好。
郑老师憋了一整天的火气,在听到冯晓的演讲后,忽然就泄了。他舒展开眉头,耐心听完,点点头,如之前一样点评几句,但明显和颜悦色了很多。
之后几组如预料的一样讲得不好,郑老师也没生气。
晚自习时,郑老师将冯晓直接叫了去,将完整的演讲稿看了一遍。
“……这是你们自己写的?几个词用得大。”郑老师边看边批改,“有几个语法问题。”
冯晓红了脸,“找张毅豪的姐姐帮了忙,他姐姐在瑶外念书。”
张毅豪也不能老麻烦姐姐,所以最后成稿的时候,有不少还是冯晓和杨慧慧的修改,少不了纰漏。
郑老师圈出的语法错误,就是她们两个后来加上的句子。
郑老师夸得几个词,其中也有张毅豪姐姐的纠正,但大多是两个女生查着字典翻译的。法律的专业词汇,他们一窍不通,只能现查现学。
“你们的选题切入不错。我也是头一次知道瑶城还有这些历史,还有这种凶案……”
这么说着,郑老师就想起了孙老师,心中怪怪的,不禁瞥了眼身边乖巧的学生。
“嗯。我们也是这次查资料才知道的。里面一些事情,是问了法治博物馆的邱老师。邱老师在瑶大附小当政治老师,是法治博物馆的志愿者。”冯晓高兴地回答,对自己这次完成的作业也非常自豪。
“是吗?小学老师啊?”郑老师惊讶。
“对。他喜欢小孩子,经常给春秋游的小学生做普法教育。他大学就是学法律的。”
冯晓和杨慧慧的文章以离奇凶案为切入点,介绍瑶城的法治建设历程,内容详实,立意也不错。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