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灾难发生(第 2/4 页)
可惜的是,没有任何容器能够承受核爆炸。
“蓝色海洋”号上储存了大约一百万吨金属态重氢,还有大约五百万吨高纯度锂6。这些金属态重氢转变成气态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tnt炸药的数十倍,而且肯定有部分重氢跟锂6发生了聚变反应。
那么,破坏金属态重氢容器的核爆炸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此前的几个小时之内,前方的三支舰队,以及最高统帅部的人员都在设法搞清楚这个问题。
直到半个小时之前,由“兰芳”号发来的一幅三维坐标图才说明问题。
通信中断之前,在“水母”的后端,也就是“蓝色海洋”号主锚点附近出现了闪点,也就是核爆产生的高亮度闪光。
显然,就是这次核爆炸引发了后来的灾难。
可是,这次核爆炸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ai对闪点做了光谱分析,结论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
那是一次战术弹头级的核爆,当量相当于一百五十万吨tnt,而且引爆点在冰盖下面一百米。
因为在爆炸发生前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所以核弹早就在“水母”上了。
那么,是谁把核弹放上去的?
其实,这还是次要问题。
灾难已经发生,哪怕搞清楚情况,也无法改变“水母”已经粉碎,而且彻底失去控制的事实。
摆在亚历山大?肖等决策者面前的选择很简单:阻止灾难变得更严重。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止损。
按照原定计划捕捉与控制“水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