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922.奢侈品文化(第 2/2 页)

    然而事实上呢,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主角还真不是所谓的达官贵族,而是高级白领乃至金领为主的中产阶段,他们通过消费奢侈品牌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味,显示自己的财富、身份和地位,努力想成为上流社会的成员。其中,也不乏普通白领的身影。为了买一款lv的新款手袋,很多女孩甘愿兢兢业业攒下几个月的工资,即使天天吃泡面也在所不辞。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上位,有的女孩在网络上大肆炫富,用各种奢侈品制造奢华、优雅、精致的假象,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一些错误的方式,来换取奢侈的筹码。

    其实想想就能理解了,对于真正的上层社会来说,奢侈品已经不足以代表他们的身份。甚至可以说,市面上可以轻易买到的奢侈品,只会拉低他们的身份。

    而且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个人用品上,而发达国家则以房屋、汽车、合家旅游等奢侈品为目标。由此可见,国人的奢侈品消费,主要还停留在个人身份象征和炫耀性方面。在查达哈的《奢侈崇拜症》一书中,奢侈品消费被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镇压、金钱之始、炫耀、适应、生活方式。我们的近邻,当今的扶桑,被归入“生活方式”一类,而我国则被定位在第3个阶段——“炫耀”。

    由于国人对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处于启蒙阶段,这种象征性消费更多地凸显于一种“炫耀性消费”。

    而且随着我国中产阶层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国人对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告别炫耀性消费,逐渐走向理性;以前追求品牌,现在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不再随波逐流,从标榜潮流,到崇尚简约,相比logo带来的时尚虚荣感,他们更欣赏低调内敛与极简的生活方式。曾经,为了追寻几经雕琢的奢侈生活,人们一步步脱离了大自然朴素的襁褓。追求物质的奢侈是人的天性,但,奢到尽头就会发现朴素的珍贵。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才是最高层次的奢侈境界。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那就是谈起奢侈品,人们总是想到那些西方大牌logo,其实,我国自古以来,从来就不乏“奢侈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代表皇室荣耀的各种物品,无不精雕细刻并且因罕见而稀有昂贵,当之无愧成为奢侈品。我们的祖先们曾缔造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奢侈品:从精美的陶瓷器皿,到价值连城的玉雕器物;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从鱼翅燕窝,到龙井普洱;从明清家具,到苏州园林,历朝历代都有“华夏制造”的奢侈品享誉世界。

    西方中世纪时代,来自华夏的丝绸、瓷器与黄金等价,欧洲贵族更是以拥有东方器物作为炫耀资本。华夏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和中东,成为那里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欧洲宫廷的华夏风、华夏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

    17、18世纪,瓷器、丝绸、家具、艺术品大量传入西方,在欧洲宫廷掀起一阵狂热的华夏风。这股风潮在18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东方风尚趋之若鹜。1700年伊始,辞旧迎新,巴黎上流社会照例要迎来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据说,在这场宴会上,法国君王路易十四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场。金碧辉煌的凡尔宫舞会大厅里,贵族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位爱出风头的皇帝这次又会搞什么新花样?

    没想到在乐队的伴奏下,一顶华夏的八抬大轿出场了,路易十四身着华夏服装亮相,一时间全场哗然。路易十四喜欢华夏风,对巴黎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670年,这位风流君王为了博得情妇的欢心,斥重金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青花瓷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华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路易十四痴迷于华夏家具,他让家具大师在宫殿的每个角落都装点了华夏式样的家具和花瓶。宫中亦有取自华夏的布景,花木纵横的小径串联着岩洞、假山、拱桥和曲溪,活脱脱是我国南方园林的样子。

    受路易十四的影响,两个与法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强国英格兰与奥地利,也卷入这场中国风的攀比中。

    在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笔下,白金汉宫、温莎城堡里到处是精美绝伦的华夏壁纸和屏风,英国女王也爱穿华夏服饰,华夏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相比法国,奥地利王室对华夏风的偏好有过之无不及。特蕾莎女王不仅修建了一座占地2.6万平方米,与凡尔赛宫相差无几的美泉宫,还一掷千金,用许多价值连城的华夏艺术品来布置它。墙纸上绘有一幅幅中国景观:蚕丝、稻作、瓷艺等。在瓷器厅,四壁是青花瓷的装饰风格,一对对瓷器堪称世界一绝。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王室都开辟了专门的宫室来摆放瓷器,同时将之视作王室交往中最尊贵的礼物。葡萄牙国王以瓷器为礼物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等各国王室,葡萄牙王后也在中国订制带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出嫁的葡萄牙公主从王宫中带来了瓷器作嫁妆,大大受到了英国国王的欢迎。逐渐地,瓷器成了王室的最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以拥有一批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因为自己重金购买了不少瓷器而自豪,而且如同葡萄牙王室一样,欧洲不少国家的王室在出嫁女儿时,也乐意选择中国瓷器作为嫁妆之一。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式宴会、观看皮影戏、养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他们热衷于模仿华夏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丝绸面的高跟鞋、饰有华夏元素的衣裙、象牙的瓷片装饰的扇子、芬芳怡人的茶叶……华夏元素从宫阙流传向市井,进入日常生活。

    在对华夏风尚的狂热追捧下,还有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趣闻轶事。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之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人们用它来治偏头痛。而瓷器的身世在欧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人们认为它可以试毒,可以吃,还可以唤醒灵魂。

    在“华夏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对中国物品趋之若鹜——拥有来自东方的器物,就相当于过上了优雅、奢华、尊贵的生活。那时欧洲人对我国商品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现今国人对欧美名牌的追捧。自从马克·波罗著名的游记问世后,西方人对于这个遥远、神秘、富庶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想象和向往,追捧东方的物产和艺术,打造奢华梦境。这一切,正如圣洛朗所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华夏……”

    一如如今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态度。

    甚至在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奢侈品品牌,旗下的产品里,也开始不断增加华夏风的元素。

    其实这就是一个轮回,所以为什么说,奢侈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东西呢?过分消费,攀比消费什么的,当然是不提倡的;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当奢侈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确实就已经具备了文化的属性。

    所以周方远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不过是顺应社会发展,顺势而为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攻玉 好运时间 刺青 慢性沉迷 雪意和五点钟 上瘾 仵作惊华 理我一下 白色口哨 黑天 痛仰 漂亮朋友 攻略病娇男配的正确方法 洞房前还有遗言吗 敬山水 杀死那个白月光 俗人回档 甜妻 顶级诱捕公式 穿书后每天都在被迫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