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狂少掣剑光明顶【6】(第 1/3 页)
“太师父,你是怎么跟夕歌认识的呢?”张无忌还想多跟张三丰聚聚,故无话找话,张三丰叹了一声,笑道:“因为太师父跟他的缘法,哈哈。”
原来张三丰云游数十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崂山就是他爱去的一座仙山,他亦曾在崂山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
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
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洪武十三年八月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
而也就是在这段期间,他认识了傅夕歌,那个身逢奇险后又被异人相救后的十岁小童,而救他那个异人,也在寻找张三丰,苦寻百年却不遇,倒让傅夕歌遇上了,张三丰见傅夕歌骨骼惊奇天生聪慧,一喜之下竟与他结为莫逆之交,把自己所创的两套剑法传授给了他。
张无忌听罢心下慕然,他知道太师父生性和蔼平易近人,与傅夕歌结为莫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傅夕歌那小子是一个神奇的人,神奇到你看见他的第一眼就会喜欢上他,张无忌也是因为如此才把自己的乾坤大挪移倾囊相授。
他正感慨之间,张三丰道:“孩儿,太师父走了,山高水远,若是有缘,再相会吧。”
张无忌不舍:“太师父,何不盘桓几日,待夕歌好转,再告别不迟。”
“傅小友与太师父的缘法,并不会只尽于此,太师父走了,无忌保重。”张三丰话毕,身子已冉冉飘起,掠过光明山峰头,转眼之间,竟已不见,张无忌伏地号哭,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双方既已罢手言和,光明顶上便归于和平,段子羽与张宇初婉言谢绝了张无忌的挽留,知会各个门派各自收殓尸体,救死扶伤,带下山去,临走之前,段子羽双手捧着倚天剑,恭恭敬敬递到张无忌身前,与他道:“张教主,段某即将率众离去,但临走之前有一不情之请,还望张教主应允。”
张无忌与他既然已无仇恨之争,便欣然道:“段盟主,但讲无妨。”
段子羽挪目看着那还懵懵懂懂坐在地上的傅夕歌,脸上表情痛苦的颤了颤,沙哑道:“此倚天剑是段某输给这小子的,虽然他与段某有杀妻之仇,但是段某却输给他了,君子一诺,驷马难追,所以段某希望张教主勉为其难,代这小子收下此剑,待他恢复过来之时转交给他,并且告诉他,段某与他一约。”
张无忌不禁侧目,暗想这段子羽不愧为武林盟主,虽然行事阴险毒辣了一点,但也不失为一重信守诺之男儿,于是他道:“段盟主与夕歌有何约定?”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