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献策(第 3/4 页)
这也算是比较稳妥的策略,军内粮草不足,北海的粮草还是够用的。只要回了粮草,以北海的富饶就算有些吃力,也能勉强维持住一阵。等拜托了这十几万的累赘,严绍便可以轻装上阵,再次起兵攻讨各郡。
严绍摇摇头。“若是如此,则必然会给王玄等人留下时间来。到时指望他们坐以待毙未免有些过于理想了,四郡合在一块,虽是螳臂挡车,终究是个麻烦”
董昭在旁边也赞同的点了下头。“最近刚得到消息,齐国那边的内乱也快要结束了。齐国在焦和的治理下百业荒废,但毕竟有老底子在,不可小觑,若是有人带头将其他四个郡国联合起来,对我等来说也是个麻烦,为今之计,就是趁气势正盛,一鼓而下,将其他四个郡国全部纳入掌控之中”
就像之前说过的,在焦和的治理下齐国荒废不少,但是底子摆在那里。
作为青州的治所,又是当年齐国的国都,这片土地的富饶毋庸置疑。若不是因为焦和,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其他人彼此互相看了看,也点点头。
虽说不怎么把其他郡的兵力放在眼里,若是让他们联结在一块,终究是个麻烦。到不如趁着他们还没有联合,抢先下手。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以四郡的实力,遭殃未必,麻烦绝对不少。
若是拖个一年半载的,于他人看来还没什么,在严绍看来就有些不值得了
只是,粮草的问题
“不知现在营中粮草还剩多少?”沉吟了一下,坐在董昭旁边的程昱询问道。
他投奔严绍之后,严绍对他到是十分器重,也算是予以高位。但是程昱投奔严绍的时间毕竟还是有些短暂,对严绍手下的许多事情都知之甚少,尤其是粮草等方面——————到不是严绍对他有所防备,而是这些东西都需要一些时间来进行接触才行。
说到底程昱也才投奔严绍几天而已,总不可能几天的功夫就让程昱了解了全军上下的一切秘密。
“我军粮草还算是充裕的,营内囤积的粮草足可供应大军使用十五天,然这仅指军内原有的万余兵马,若是算上新降的十万人,即便是节衣缩食,怕也只能勉强坚持三天时间,剩下的还需后方辎重供应不断”说到这里,董昭也苦笑了起来。“这些年来主公兴政爱民,郡内不说风调雨顺,但也要比青州其他郡国强上许多。不过平添十几万张嘴,凭郡内的底子也要吃力不少。而且后方供应的粮草是按照一万兵马的数字来算的,眼下大军虽已获胜,北海那边想要得到消息怕也要一阵时日,是否来得及将粮草调整,只怕”
要说这些年,北海确实是风调雨顺。其他几个郡都在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严绍这边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也是各郡百姓为何要前往北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万兵马的粮草供应,对严绍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这段时间后方粮道畅通,粮草的供应也没出什么问题。
但这仅限供应的目标只有一万人的情况下,若是变成十一二万人
情况就很悲剧了
说到底北海也只是一个郡而已,再怎么富饶也是有限度的。何况前些年天灾人祸不断,这几年也不过是将之前的欠账弥补上罢了。
程昱也深深吸了口气,觉得确实很麻烦
“若是郡内粮草不足,是否可以从其他的地方购买一些粮草过来?”赵云试探的问道。“听闻徐州最近几年风调雨顺,境内也算安居乐业,受兵祸影响极少,或许可以派人到徐州去询问一下?”
这些年徐州算是比较少遭到兵祸影响的州了。陶谦在徐州声望极高,跟百姓安居乐业也不无关系。
“不然”程昱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满足十万张嘴的粮食,我北海也能拿得出来,只是短时间内无法运达,且郡内粮食的供应会比较紧张罢了。再者徐州距离这里也不近,十万人的粮食同样不是个小数目,就算派人去了徐州,想要谈妥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根本无法解我等的燃眉之急”
确实,严绍并不缺这十万人的粮食,就算手头会紧张一些,也不至于会饿死人。
严绍最缺的其实是时间,尤其是将粮食运过来的时间,徐州跟青州是邻居,可是想从徐州将粮食运过来,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恐怕不太可能。劝说陶谦将粮食卖给自己,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前提还是人家愿意跟你谈。
十万人的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即便是对一州刺史而言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事。
无论怎么看,都解不了燃眉之急。
——————————分割线——————————
要说严绍这里也有许多智谋之士,无论是董昭还是程昱,都算得上是智谋高绝之人,严绍的智商水平也不算低。何况麾下猛将中如赵云、太史慈等都称得上是智勇双全,就连甘宁也算是有勇有谋的一个将领,可是对粮食的问题也是愁眉不展。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