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选来选去(第 3/4 页)
最主要是,宋朝廷相信海盗国是不会允许大理擅自坐大的。海盗大将钟相坐镇宋国沿海,除了按时收取茶叶等贡品以外,另一个任务必然是平衡各国势力,防止某家坐大不好控制。
各国零散都弱小才是最有利于海盗国的。这个道理不用多说。
海盗不允许,大理国就绝不敢任性逞强私自吞纳太多大宋的兵力势力。绝没那个胆子......
如此,骑兵再发生集体叛国的隐患就可以当不存在了。
剩下的事就是派多少兵和派谁统军出征。
现在,可供赵佶选择的朝中大将还有不少。
比如,左卫上将军,辅国公,盖世无双纪安邦;比如,天武/龙/神卫三厢都指挥使,大将李道、单廷圭、魏定国。比如,左右金吾卫上将:原真定府边将张捴,原代州边将,史抗。
这些大将都是战争打出来的好手,作战经验丰富也能统骑兵作战,收拾刁民反贼不是问题。
当然,还有童贯、石肤、高俅这等顶级武臣。
赵佶根本不考虑童贯和纪安邦二人出征。
他需要这二人保卫京城保他安全,万万不敢让其离开身边,得吸取上次唐恪谋反的教训。
而且,这回的危险只怕半点不比上次的乱臣贼子阴谋篡位小。
京畿的百姓若是也发生了抗税大起义可怎么办......这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次的夏税粮是一定要收的,不能迫于起义压力就取消了,否则粮食就不够支撑到秋税收上来。军队没了吃的急眼造了反,那才叫真死定了。
再者也不能刁民一闹就不收税了,
不能失了朝廷的权威让小民看到了甜头敢得瑟起来,甚至成了一不满意了就敢造反逼朝廷的习惯。
税负在,京畿百姓也就可能为抗税也闹起来,京城一个里应外合,京城轻易可破。
赵佑一想到这个,他岂敢不把童贯和纪安邦留守在身边防范万一。
还有,童贯已经老了。
镇压起义要收拾的是流寇,不是对付三大寇那样的固定场所的贼,需要连续作战到处奔波劳累,这不是老了的童贯适合领军的活。经不得那折腾......若是折腾病了甚至死了童贯,必有大祸。
出于同样的理由,赵佶也不会把负责镇守京城内城的天武/龙/神的三卫统军三大将以及负责京城治安的左右金吾卫两大将派出去。
这几个忠勇可靠的都得留守京城保赵佶自己的安全。
剩下的人选:
高俅?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