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肥水不留外人田(第 3/4 页)
关于第三个问题,李牧的想法是把选址落在老家南苏省。
具体想法是,在海州成立一个汽车产业中心。
海州经济一直不太发达,他作为海州出来的企业家,更希望能够为老家做些贡献。
但是,主管部门的领导们非常详细的为他剖析了选址在海州的不成熟之处。
海州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而且没有工业基础,唯一的优势就是离海不远、有港口和铁路,除此之外,底子都非常差。
国内的汽车企业,一汽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建国后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几十年的底子放在那里,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国内第一;
沪市汽车集团成立也很早,而且地处沪市,要人才有人才,要经济有经济,要交通有交通,再加上与外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年头长,经验、底蕴也都很强;
燕京汽车集团成立虽然略晚于沪市,但和沪市一样,人才、经济、交通、政策应有尽有,与海外企业的合作也在积累经验与技术,所以发展不错。
除此之外,几家民营企业的成长都比较艰辛,比如吉力、其瑞这些品牌,都是苦熬了很多年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初期搭建,连招工人都难如登天,核心团队就更麻烦。
李牧这才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各种掣肘之处。
领导们经验丰富、对国内情况以及产业情况,了解的要比李牧多得多,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李牧借鉴。
李牧仔细想了想,如果自己要把这三个品牌都拿进国内,那么理论上,三个品牌挨得越近就越好,因为未来,技术是共通的、零配件甚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互通,大家挨得越近,成本就越低、效率也会越高。
如果要做三个汽车品牌,加上自己的自创品牌,那这个占地面积可就大了去了,不夸张的说,一个中型经济开发区的面积,甚至都未必够用。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
领导们希望李牧考虑燕京,因为燕京高校资源很强,工业底蕴也比较强。
可是,李牧实在有些担心,高速发展的燕京,还能否给自己四个汽车品牌准备出一块足够大的地皮。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