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章】 幸福春节(求订阅!)(第 3/4 页)
比如,萧家在大年除夕的早上制作糍粑、年糕的时候,乔治和史密斯两个壮汉就抄起了木杵,加入了制作糍粑的过程。
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里,两根木杵有节奏地击打、捣碎糯米,最终变成软糯可口的糍粑,这种带着原始气息的制作方式在西方餐饮的文化中是根本不会看见的。
在西方的许多定义之中,这样的制作工具、过程都不符合卫生条件,制作出来的食品肯定会带着大量的细菌,是不可能被人食用的。
但是在华夏,这样的制作方式却体现了华夏农耕民族对食物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华夏人民的智慧。
一开始的时候,乔治等人多少还有点迟疑,但是看着妮妮熟练地把捣碎的糯米团沾上黄豆粉,大口吃起来,他们也是忍不住了。
尝试之下,他们几乎连舌头都要吞下去,若不是萧风提醒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美食,他们肯定是不会停下的。
“其实,若是从西方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蒸熟的糯米拥有超过120摄氏度的气温,很容易杀死大多数的细菌!”吃完糍粑,萧风耐心地向美利坚客人们解释糍粑的制作过程,毕竟好吃也不能给人家的心里留下阴影。
下午萧风亲自动手制作‘箫氏烤鸭’的时候,乔治和史密斯等人更是化身好奇宝宝,围在萧风的周围问个不停。
对于一切依赖温度计、计量天平来制作美食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很难想象华夏的厨师只凭感觉和经验,就能够完美地控制火候,这简直是一种极为神奇的本事。
‘箫氏烤鸭’所用的烤炉是不透明、封闭式的,萧风在把处理好的鸭子送入烤炉之后,就不会打开炉子,依靠着空气中飘散的气味来调整火力大小,当他开炉的时候,就是10只散发着浓郁香气,外皮酥脆的‘箫氏烤鸭’!
以前乔治等人也曾经在北平吃过‘北平烤鸭’,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象过烤鸭居然是这样制作出来了,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一次来到华夏过春节,他们终于发现了众多华夏美食究竟是在什么状况下被制作出来,不由自主地对华夏饮食文化拥有了深深的敬意!
许多西方人因为各种原因对华夏文明拥有着各种偏见,只有深入其中去了解、体会华夏文明的精彩之处,有色眼镜才会因此被摘下来。
抛开政治家所谓的‘意·识·形·态’不谈,其实西方人和华夏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绝大多数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是一致的。
或许,类似的活动需要多多参与,能够多了解华夏文化,对于各自家族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华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4亿民众所带来的庞大市场是谁也无法忽视,错过了华夏市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
萧风并没有意识到,短暂的‘银杏村’春节之旅居然让摩根、杜邦、沃尔顿、洛克菲勒家族对华夏市场的战略方针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多有利于双方的共赢合作方式纷纷被提出,华夏与美利坚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两国之间共识越来越多,摩擦也就变得更少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