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6章】 二号酒庄(求订阅!)(第 2/4 页)
所有员工对于收获季的到来都是相当欢迎,因为这个月可以拿到双倍工资,如果工作表现出色的话甚至还有可能获得集团高层发放的红包,员工们俨然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二号酒庄’的六千名员工中,有差不多一半的员工来自于‘银杏市’以及周边的市县,这也是‘镜湖国际’海外员工的主要来源地,知根知底,忠诚可靠。
虽说迫于美利坚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压力,‘镜湖国际’不得已招聘一半的美籍人员进入公司,但是却习惯于把更重要的岗位、接近核心技术的岗位,都交给华夏员工。
比如在‘二号酒庄’中,美利坚国籍的员工大多都是酿酒葡萄生产一线以及旅游产业的员工,涉及到最核心的‘二号作品’酿造工序,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华夏,那些掌握关键技术、步骤的员工,更是和‘银杏村’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许多华夏人或者华夏企业来说,所谓的‘契约精神’并不是最牢靠的关系,倒反是宗亲关系、血缘关系以及乡土关系会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华夏人更习惯于信任熟悉的人。
这两种方式谈不上哪种更合情合理,不过存在即是合理,华夏人在处理事务方面更加灵活,但是也会遭遇更多潜在的危机。
这些年,‘镜湖集团’的不少‘银杏籍’员工总是不断受到外界企业的干扰和收买,这些竞争对手自然希望能够获取‘镜湖集团’快速崛起的关键秘密,各显神通、不择手段也就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世人大多小看了血缘关系和利益捆绑之后的雇主和雇员关系,挖墙角行动屡屡受挫,顶多也就是有一些外围员工会受不了诱惑,选择跳槽离开罢了。
只不过,竞争对手们并不会知道,‘镜湖集团’最大的秘密并不在日常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上,而是在萧风手上的‘紫竹空间’。
因此,‘镜湖集团’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握并没有达到令人吃惊的水平,只不过原因太过于匪夷所思,外人自然不会相信。
…………
‘二号酒庄’原先也是纳帕谷的一些中端酒庄所在,只不过‘镜湖国际’收购合并之后,才改名‘二号酒庄’。
这座总面积超过3万亩(约合5000英亩)的酒庄,谈不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葡萄酒酒庄,毕竟在澳洲和南美,动辄上万英亩的酒庄比比皆是。
不过在纳帕谷,‘二号酒庄’在三百多家酒庄中屈指可数,当初‘镜湖国际’大举进军纳帕谷的时候,也是被同行们惊呼‘狼来了’!
毕竟,在‘二号酒庄’之前,‘镜湖集团’已经依靠着‘箫氏酒庄’的出色发挥,在国际高端葡萄酒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虽然‘箫氏葡萄酒’当时的售价并不算太过离谱,但是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这种局面和葡萄酒的品质没有任何关系,无非是‘银杏村’并不是传统的高端葡萄酒产区,消费者并不太认可产自于‘银杏村’的‘箫氏葡萄酒’。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