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章】 美食之城(求订阅!)(第 2/4 页)
‘镜湖乳业’在高山牧场的建设、运营、管理上拥有着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验。萧风也是不吝于‘敝帚自珍’,而是希望更多的乳品企业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建设一个牧场。一般都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一定的征地补偿款,这笔财富多半会成为山民们第一笔创业基金或者改善居住条件的费用,无论多少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银杏村’的示范作用,‘银杏新区’乃至滇西北地区对于暴富之后应对‘黄赌毒陋习’有了相当的防范经验,倒也是没有让这些一夜暴富的山民遭遇返贫的状况。
牧场的建设以及运营都需要大量的员工,这也是为当地山民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这也是让山民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此外,牧场的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地方生活条件,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面对牧场建设的诸多好处。萧风和‘镜湖集团’的高层自然是乐见其成,相比于外地的投资者,箫氏家族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无疑更加深厚。
自从明末清初迁移到‘银杏村’之后,箫氏家族在过去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和滇西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箫氏家族的宽厚、仁义也是让他隐隐拥有滇西北第一家族的名声。
虽说上世纪50年代之后箫氏家族近乎销声匿迹,但是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依旧在许多老辈人口耳之间相传,它并没有被人们遗忘。
当‘镜湖集团’以一种令人乍舌的速度崛起之后,箫氏家族在滇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又开始恢复了。
尤其是‘镜湖集团’发家之后,箫氏家族对于外界的开放程度令人惊叹,这也是很符合萧家的许多传统。
比如,‘银杏村’开发之初,‘镜湖集团’就出面为村民们进行信用担保,为村民们经营客栈、餐厅等服务行业筹集资金,这也是‘银杏村’服务产业高度发达的根基之一。
另外,‘镜湖集团’向来习惯于把更多的工作岗位交给滇西北当地的山民和他们的家庭,这无疑可以增加大伙的收入。
‘银杏新区’成立之后,辖区内乃至周边地区的所有孩子都陆续享受12年义务教育的待遇,并且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能够有免费的‘营养早餐’和‘阳光午餐’,这可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
为此,‘镜湖集团’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每年在地方教育的投入不会低于10亿rmb,这甚至比许多地区的教育投入还要高。
也正是因为‘镜湖集团’其实就是箫氏家族的大手笔投入。让滇西北许多学校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和北平、海州的同龄人一样的软硬件设施,这无疑是一种幸福。
除了教育之外,让许多滇西北山民感动的还有医疗领域,‘万家生佛’的萧家哪怕数百年之后依旧不改本色。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