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章】 江南美食(求订阅!)(第 2/3 页)
与萧家制作的腊肠是利用果木、草药进行熏制的做法不同,安沧的腊肠利用风干的原理,制作过程中用到了会稽地区最具特色的酱油,透出浓浓的酱意。
和萧家熏肠略微干涩的口感不同,安沧的风肠更加软糯。滋味更足,是另外一种风格的美食。
在刚才的午餐之上,蒸香肠、梅干扣肉、清汤越鸡、会稽麻鸭等等众多地方特色佳肴让萧强赞不绝口。
吃着萧晋昊制作的各种美食长大的萧强其实对美食也拥有很强的鉴赏力,以他的眼光来看。安沧的美食充满了江南的细腻,又是在刀工和火候上更加讲究,充满了浓郁的水乡味道。
在一个路边摊上,魏婷婷给萧强弄了一个重酥烧饼,自己则要了一份茴香豆,两个人一边吃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
“这茴香豆就是那个有着四种写法的茴香豆?”看着魏婷婷吃得津津有味,萧强也丢了两颗在嘴里咀嚼。
对还没有认识魏婷婷,没有来到安沧之前的萧强,对会稽的最大了解就是他是大文豪周先生的故乡,而他很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是在会稽的水乡里。茴香豆本来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江南小吃,不过在孔先生的嘴里,‘有四种写法’的茴香豆,俨然成为了会稽小吃的代表。
茴香豆其实就是蚕豆的令一种说法,在姚州、南诏也有不少农民种植,银杏村至今也有一些村民种植蚕豆,制成小吃后出售给游客。只不过这些地方可没有周先生这样的名人,硬生生地把不起眼的小吃写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小时候没钱,一毛钱的茴香豆可以吃好久,最受孩子们的欢迎!”魏婷婷一边把一颗茴香豆扔进嘴里,说道:“刚才摆摊的阿婆那时候就已经摆摊了,20年过去,味道还是一点没变!”
对于现在的魏婷婷,家乡的小吃更多的是一种回忆,这里承载了她的童年,她的许多欢乐时光。
每一次回到安沧,她都喜欢徜徉在这些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驻足在各式各样的石桥上,享受故乡的静谧。
这一次,有萧强陪着,一种甜蜜的感觉在心里萦绕,感觉好极了!
两个人一边吃着各种小吃,一边在如林的腊肉之间穿梭,而沿途各种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也在魏婷婷的讲解之中展现在萧强的眼前。
人们都知道‘会稽师爷’是华夏封建社会晚期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在前清王朝的政治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绝大部分的‘会稽师爷’是出自安沧!
历史上,有超过两万名‘会稽师爷’原籍就是安沧,魏婷婷祖上就有数十位先祖都曾经外出担任师爷。她的曾祖父就是最后一代‘会稽师爷’的代表之一。
漫步在‘会稽师爷’博物馆里,萧强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银杏村充满建立的村落相比,以耕读传家的江南地区无疑拥有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刚才和魏老爷子以及其他的魏家长辈见面,萧强就有了明显的感觉,若不是萧强小时候也被老太爷逼着念了不少古诗词,对国学也算有所了解。第一次见魏老爷子就会出丑。
吃完重酥烧饼,萧强又来了一块桂花香糕,香软糯口的桂花香糕选用了上等糯米和桂花粉制作的小吃,算是江南地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