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八百九十八章 儒道法兵贤(第 2/3 页)

    许敬宗道:“策论的话,没有标准答案,全以官员判定,在地方上,朝廷是鞭长莫及,怕是会被当地官员利用,滋生腐败。”

    来济立刻道:“朝廷可以将各地考生的成绩作为各地官员的一个政绩考核,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各地官员徇私舞弊。”

    李治频频点头,很喜欢这种气氛,证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敷衍他。

    韩艺皱眉道:“中书令此言虽有道理,但是还得考虑到各地的教育情况,有些州县贫穷,自然给予一些谅解,不能一概而论。”

    韩瑗、来济听得也是稍稍点头,这个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李治思忖半响,才道:“朕也赞成中书令的建议,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关键还是看能否解决问题,不能偏向某一家之言,道举科本是为道家而设,但却未受重视,当需求改变,若是让道家学论引入进士科的话,便可让道家思想得到同样的重视。”

    李唐王室自称出身陇西李氏,奉老子为祖先,当然得提倡道家思想,如果否定道家,不是否定自己吗。但是儒家太强势了,导致进士科、明经科一骑绝尘,道举科反而成为鸡肋了,考时政的话,就能够避免一家之言,道家、儒家随便你用,只要能够解决问题,考生自然就得多看各方面的书籍,不会只专一门学问了。

    许敬宗道:“可是陛下,朝廷主要需求的还是治国的人才,制科里面的只是特殊人才,而杂文科是以文采而论,微臣还是认为光以进士科为主,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不应取消明经科。”

    他哪里看不出韩艺在打什么主意,以前的进士科主要是诗赋和策问为主,这是需要创造力的,需要的是天才,很难考取,虽然将诗赋归为杂文科,但增加全是策论,难度并未减少多少,朝廷不可能一年就取一两个人才啊!那么就只能从制科里面去找寻人才,制科的地位就提高了,韩艺的地位肯定就跟着水涨船高。

    肯定不能让韩艺得逞。

    这老东西都快入土了,脑袋怎么还转得这么快!韩艺见被许敬宗给看穿了,心里也有些郁闷,他就是这么打算,将明经科的生源给夺来。

    李治点点头道:“爱卿之言,也不无道理,其实我朝科举还有很多科目,但是那些科目,考得人甚少,究竟是该留下,还是该废除,朕也在思考。”

    来济微一沉吟,道:“微臣建议保留明法科和三史,这治国之道,儒道法是缺一不可,我朝一直以都非常重视律法,朝廷应当重视明法科,让明法科来取代明经科的地位,这样的话,儒道法便都受到了重视,而三史是对于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一科目没有多少人是应该的,但是必须保留。至于明字科,可划到杂文科里面,而明算科与特派使的贤者六学重合了,就不需要再设了。”

    李治点了点头,明经和进士都是儒教为主,有些重合,明法是以法家科目为主,国家总是离不开律法。

    原本已经快要睡着的李勣听得来济这么一说,不禁皱了皱眉,不太对劲呀,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坐在这里是干什么的?难得张口道:“陛下,老臣以为这治国人才不可缺少,但这行兵打仗的人才同样也不可缺少呀,首先得安邦,方能治国,以往关于军政方面的是划到进士科里面的,而且考得甚少,而如今进士科里面又儒道并行,因此老臣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门涉及军事的科目,为军中选拔人才。”

    他一个纯粹的元帅,只会领兵打仗,在此之前,他也没有打算出声,他很有自知之明,治国他不拿手,可是看着这些文臣们老是只顾着文臣的选拔,对于军队却是只字不提,心中当然极是不爽。他也不蠢,一旦将科举视为唯一入仕的途径,那么在百姓心中肯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长久这么下去,朝廷肯定会变得重文轻武。

    如今大唐可是尚武的国家,他作为一个军人,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要为军队说句话,为自己的将士说句公道话,打仗的人文科不行,这么个弄法,那对于军中将士太不公平了,考兵法的话,不但可以选拔人才,还可以展现出朝廷对于军队的重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不是吧君子也防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大明烟火 红楼琏二爷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谍影:命令与征服 大清要完 我的谍战岁月 大唐腾飞之路 晋末长剑 寒门崛起 蜀汉之庄稼汉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嬉游花丛 沉溺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大汉帝国风云录 大清要完 星海王座 全唐诗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世子妃 冰川天女传 办公室潜规则 秘密部队之龙焱 木叶之风暴之主 三国之暴君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