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六十一章 动员 炮组(第 3/4 页)

    海兵队用来掩护登岸的舢板小炮,倒是好歹拨给了十门,再加上原有的四具,这样就有十四个现成的炮组,外加六个预备炮组兼打杂帮手,管理牲口辎重输送,每组四人,观瞄兼炮长一人,调校兼计量装药的发炮手两人,一个输送打杂的辅兵,五组成一伙,四火一个标准炮队的基本架子就起来。

    就算合用的人手严重不足,现有的炮组也是大量生瓜蛋子凑合的现状,也大可以先按照人头编配到位,再慢慢用炮从生手练熟起来,作为过度和解决。

    这种舢板小炮,属于结构简单的前装铸铁炮,也并非神机军配属的制式装备,而是水师里为了掩护海兵队的近岸登陆,而鼓捣出来的权宜货色,然后就这么鲜有变化的一直沿用到今。

    也正因为是海兵队的装备,这才得以、绕过神机军和军器监的限制,配发到我的手中,也算是昔日在海兵总署,一点善缘的余泽把。

    虽然只有七八成新的成色,而因为受限于体积和管壁厚度,能够承受的膛压有限,不能射整弹,只能打散丸,不过两三百步的有效杀伤,因此按照称量也被成为一斤炮。正所谓用作野战攻防尚可,用来攻坚就有些乏力了,不过对我来说,多少还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需要的人不多,操作容易上手快,娴熟后发射也不慢,还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之类聊以安慰的地方,而且比起神机军中的那些动辄十多人侍候的大炮,

    去掉了用来固定在大舢板上的配重和累赘之后,剩下的分量就轻便利落的多了,在追击安远州叛藩残余和攻打他们藏身山林据点的时候,我们就尝试过两个较为强壮的士兵,抬着可以进行间歇接力的行军,或是用个头矮下的岭南马,也可以勉强驮载这走山路。或是架在平板大车上伴随行军。

    此外,比起那些以炮口寸径为标准,铜胎铁膛子母炮栓的大小长管野战炮,或是粗身短管的攻城炮,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老法铸铁的炮管磨损的比较快,不过只要小心伺弄,继续用大几百发是没问题的。

    好歹在炮火上,也是我这种近代化火器部队的一个短板,却又忌讳良多的

    毕竟在广府的境内自制火铳,还可以自圆其说,说是为军中装备修造而有所改良裨益,但是如果尝试私自铸炮,那就是行同谋反,铁板上钉的大逆之罪了。

    好在凛然跟欣慰的是,比起那五具只有炮身而没有合适支架的大家伙,这种斤重小炮相应的炮架,也几乎是现成获取的。

    对于炮火的精度和稳定性来说,支架兼载具也是颇为关键的事物。

    为了找到一个相对轻便足够结实的载架,我们没少煞费苦心,制作了多种样品,可惜都不尽人意,坚固和稳定性,重量和操作性,总是难以取得合适的兼顾。

    结果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正当我的匠人们百思不得其法的时候,却又在其他地方发现了现成的替代方案,就是在港城神机军的仓房里找到的一种小型投射器,

    这是一种为了对付那些龟缩在山林险要之处的土蛮村寨,而专门设计的投掷器,用来投射小型的火油弹和爆雷弹,在早起的拓殖开荒中,发挥了相当中要的作用,因此沿用至今,各种配置也已经是相当成熟简便。

    我看重的是它的结构设计,正常状态下,用士兵抬着就可以伴随行军

    关键部位都是结实的铁件,而其他部分则是用随用都可以就地取材的竹木,经过加工削切整形之后,就可以组装成型,还可以用石头和金属重物来提供配种。准头虽然比较粗糙,但是用来打固定目标还是不会偏差太多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清要完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我的谍战岁月 大唐腾飞之路 活埋大清朝 晋末长剑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寒门崛起 我在现代留过学 红楼琏二爷 蜀汉之庄稼汉 大明烟火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嬉游花丛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沉溺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大汉帝国风云录 世子妃 大清要完 星海王座 全唐诗 儒道之天下霸主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冰川天女传 办公室潜规则 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活埋大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