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十一章 启新11(第 2/4 页)
而且柞蚕丝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因为弹性好且丝线结实的缘故,完全可以混纺在木棉布和苎麻里,提高对刀剑割裂和利器穿透的抗性,而做成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后世丝绸帛甲之类的玩意。
因此,在沂州沂水河谷的水力纺造工场里,
徽州绩溪人胡汝明,如今的织造署总办,也在一丝不苟的仔细检查着,一大批新制出来的制式袍服,和相应的鞋帽制品。
时不时还抽出几件样品来,放在几个尺码的人靶模型上穿戴整齐,然后细细查看有没有松动的线头,多余的毛边和断茬,疏漏的缝口等瑕疵和缺陷。
事实上在他手下管领着,多达十数家衣被鞋帽制造工场,以及相关的数十家大型织染纺纱配料制钮等工坊;期间常年劳作的女工数以万计;这还不包括那些短期增募和打零工的附近居民呢。光是人口数量上就几乎比得上一个小县的县令了。
不过,相比游刃有余的驾驭这么一大群女性,并且解决她们日常的各种纷争与烦扰;他其实更希望有机会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县令,
哪怕是一个小县的三官之一也好啊,真正意义上既管民又协军的一方父母官,对他的志向和抱负来说,也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更多表现和发挥的舞台。
虽然距离当初受限于成本和财力,用随处可见的草木灰做染料的初始阶段,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淮东治下的积累和余裕,也足够数万人马的行头重新换装过一遍。
但是因为耐洗不怕脏的特色,灰色为主的色调还是继续沿用了下来,只是变成用化工合成更加便宜高产的副产品,染出来比较笔挺亮眼的铅灰色。
而具体的军服设计,也是依旧保持了相对紧身布排扣而收袖束腿的基本设计,耐磨耐洗的粗斜纹帆布面和相对吸汗保暖的细麻内衬,一人三套的春秋常服兼作训服;
而夏天则有专门的素色背心短裤短袖,冬天则是帆面绒布里的夹棉及膝大袄,士官和军官还多一件带翻帽的粗细毛呢大衣,外加毛毡做成的大氅。
只要穿戴整齐后,看起来颇为笔挺精神。
胡汝明检查完基本外观和内里做工细节之后,然后就是用军用的刀剑和弓弩箭矢,在人靶上进行破坏实验,检查这些制服的抗性和韧度。
而作为这批新式制服与过往的最大区别,除了加强韧性和强度的柞蚕丝外,就是在胸腹腰胯等要害部位的内里夹层,增加了可以拆卸的线扣和内袋。
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把特别锻制成型的轻薄钢片给插入缝合其中,而在不影响基本外观的情况下,达到保护这些致命要害的复合防御效果。
这在后世也有一个比较近似的产物,就明清两代军队中大量流行和运用成熟的所谓棉甲。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