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 3/4 页)
不过王巨并没有这么做。
不是彼岸,而是宋朝。
如今宋朝的海船在王巨带领下,也增加了许多,甚至还有的海商将自己的船驶到了彼岸。只是彼岸的贸易完全由彼岸商贾控制。他们又不熟悉,获利很少,渐渐也就没有人愿意去了。
一旦这次环球航行成功,必会有贪慕虚名的海商冒险之。
这是好事,可王巨害怕惊动了那个正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
不要小看了这群白种人。非是中国人不聪明,但中国现在仍继续重视着各种经义,就象沈括,他明明在科学上长之,还有永乐城之惨败,然而在利民监呆了一段时间,一心就想离开利民监了。明明科学已经使宋朝出现了这么多变化,但在大家心中它仍是小道,甚至极少数人心中它仍是匠道,奇技淫巧。
但那边呢?
还有那群人富有冒险精神。这一条也是不得不承认的,攻击性强,如果不是这三条,凭借那么多分散的国家,那点人口,如何差一点统治了整个地球?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成吉思汗将黑火药带到了欧洲,仅仅多长时间,欧洲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放在中国呢。是爆竹是烟花
所以只要不惊动那群人,也许三百年后,麦哲伦来了,哥伦布来了。但他们那时只有傻眼的份,那个场景也许很美。
因此所得远大于所失,王巨也就没有起这个环球航行计划了。
甚至宁肯将所有贸易,通过大食诸国中转。
转就转吧,正好大食诸国成了一道最坚固的防火墙。
不过蔡确问了,王巨也答了:“隔着大海。东西不知,但南北已经证明了,不仅是季节相反,并且自丰州再往南去,就是冰雪国度。”
“想想真神奇,”蔡确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但他却一直在想着心思。
王巨若不去彼岸,真的在中原养老,怎么可能去泉州养老?这话中有话哉,忽然他想到了王巨的那篇开讲,也就是讲汉宣帝与霍光的,不仅讲汉宣帝青少年苦难的生活对汉宣帝的影响,还讲了权臣当知进退。
他低声说道:“太保,能否掏心说几句话。”
“行啊。”
“太后对新党排斥否?”
“我想大约会有点反感,毕竟太高出身与高曹两家有关。”
蔡确脸色变了变。
都是聪明人,不用说那么多废话的。
王巨呷着茶,心想,果如我所料。
史上蔡确之死,乃是他一心想立赵颢上位,最后贬到岭南,因天气酷热,生活贫困,年龄也高了,最终病死在岭南。
但蔡确这么逆势地去做,不是想立扶君之功,因为蔡确已经位极人臣了,没必要冒这个险,这是担心高滔滔的,一是会破坏新法,二破坏新法,就会打击新党。
可也说明了蔡确同样听到了一些内宫的消息,探知了高滔滔心态,才冒险的。毕竟赵颢年壮了,一旦为帝,高滔滔无法垂帘听政,那也就无法破坏新法了。
看来确实是如此。
不过就没有这档子事,蔡确也要贬下去。
原因同样简单,论爱护,都知道高滔滔极爱护赵颢的,正是因为如此,才生了许多事,包括赵颢成年后,都不愿将他放出皇宫开府。
但爱赵佣吗?爱个鬼哉!
为什么强硬的扶持一个她不爱的孙子上位?
正是便于抓权也。
那么有了这个想法存在,并且赵顼的身体情况大家都清楚的,一旦赵顼倒下,必然高滔滔立即上位。
不说一朝君主一朝臣吧,蔡确是高滔滔讨厌的新党,又当了这么多年宰相,不拿下他拿下谁?
但王巨什么也不能说了,难不成咒赵顼死啊,他才不傻呢。蔡大先生,你自己儿慢慢想去。
“难怪太保要去彼岸。”
“蔡公,我去彼岸,乃是平定西夏之后,功太高,但又不甘心中年就隐退,”就算王巨平定了西夏,才四十勉强出头,因此这也是一个说法:“故我去彼岸,而且去彼岸还能对大宋有所帮助,这个我也早解释过了。并且也累了,但与其他原因无关。”
果断地就撇清楚了。
但王巨已经替蔡确做了,也就是车盖亭案的主角吴处厚,本来是老王提拨为大理寺丞的。让王巨找了一个理由,打压下去,今年春天,又找到了一条理由,生生贬到了花市担任知州。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