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没完没了(第 3/4 页)
就象钟一样,现在能制造出来摆钟挂钟,但休想造出来一只怀表。
“存中兄,莫急,我来对你说一件事。”
“请说。”
“如果我要求更精密的纺织机器,你能否办到?”
“精密到何等地步?”
“比银行司那个织机还要精密一点。”
“这个可以的。”沈括毫不犹豫答道。
这不需要特大型的机车,彼岸已经研究了相关的技术,后来沈括到了利民监后。又陆续地对各个工艺做了改进,虽然还不能用在三门峡运输上。但再次改进纺织机器,已是水到渠成了。
“那就行,你带着工匠进行改进,正好我还没有走,我替朝廷购买三百万贯的机器,然后运到南方。”
“朝廷啊……”沈括喃喃一声,不是他不愿意替朝廷办事,而是担心那些私人契股会生气。
“以市价购之。”
“这怎么可以呢。”
“它也是当时说好的。利民监必须在闲时,以成本价替朝廷铸造或冶炼相关物品,但不是以成本价出售成品机械,况且木棉司也需要这些机器。”
棉花这几年普及很快,都快普及到了长江江南岸。
所以木棉司堵也堵不住,棉花价格进一步下跌,木棉司利润也在下跌,正好祖阳发明了新式织机,王珪看到有私人用这种织机织棉花,于是也订购了大量织机运到了南方。棉花变成了棉布,不但产生了附加值,也节约了运输成本。这才勉强将木棉司的利润维持住了。
但随着棉花进一步普及。这个利润又开始下降。
不过这种情况,当年王巨就预料到了。
如果用蒸汽机织机,取代原先的手工织机,织布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又能将木棉司的利润维持数年之久,甚至暂时性能提高不少。
沈括担任过三司使,也立即醒悟过来,他责怪道:“太保,为何原来不说哉?”
“原来的机器技术能行吗?且不说成本更高。使用寿命也短,而且损坏率也大。如果不是我即将离开朝堂。我还要拖一拖。甚至后年在朝堂上,也必须拖到后年。”
“这边是朝廷的。那边也是朝廷的……存中兄,你会意吗?”
这样一说,沈括如何不会意,而且另一边是完全属于朝廷的,这边只有一半属于朝廷的。
王巨又说道:“而且朝廷大规模的采办,等于是替利民监做宣传,如果质量跟不上来,必有许多人责怪朝廷。”
“那这个机车……”
“这个机车慢慢来吧。”
“太保,你马上就要下去了。”
“那又有何干系?一旦西夏平定,陕西路百姓安定,人口膨胀起来也会很快的,而且陕西路水土恶化越来越严重,一旦有旱灾,人烟又稠密,如果不能及时调运粮食,后果也非同小可。况且西边就是原先的西夏,以及熙河,还有一些部族对我朝不满的。所以这个机车同样重要。不过有了朝廷这次采购,再加上旅行社的利润,今年利民监收入必激增之,你就可以抽出更多钱帛带着工匠们研发了。”
“但……”
“存中兄,永乐城当真不痛?”王巨不想提这个话题,但沈括自以为在这个工匠部门呆了两年多,够意思了,王巨不得不提醒他。
沈括脸色灰暗了。
“这是一次最好的潜伏时机,一旦利民监不负朝廷采办之托,不仅可以替利民监带来更多的利润,而且在这次朝廷变相宣传下,会有更多的商贾对新机器产生兴趣,利润越多,你就越可以抽出更多钱帛研发,这样的话,三年之内,你还没有把握研究成功么?”
急吼吼想上位干嘛?
况且大家还没有忘记永乐城之惨败呢。
然而真的不好说啊,即便沈括研发成功了,王巨去了彼岸,高滔滔上位,还不得照样将沈括拉下来。
实际还不如在利民监好好呆住,只要成功了,那么再做进一步的研发,说不定就能推广一条条简陋的铁路了。
这才是垂名史册的光彩事。
然而沈括却一心钻到官眼了,王巨心中感慨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诚不欺我也。
真不行,让彼岸研发吧,大不了以后等于赵煦能亲政时。将这个技术带回宋朝。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