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土豆宴(第 3/4 页)
它使用的范围就太广大了,不但北方城坊户,南方城坊户也普遍地使用石炭做饭。
这是无烟煤的,至于烟煤使用同样广泛,各种冶炼,就连一些陶瓷器作坊,也开始使用了石炭。不提这个工业用煤吧,就是这个民用用煤,宋朝那么多人口,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来。现在的石炭产地主要还是在北方,特别使用了火药后,随着开采技术提高,一石出坑价格已经下降到不足二百五十文。如果运输条件落后,则一石只有两百文,当然,到了百姓手中还维持在三百五十文左右。然而南方却不止了,象是泉州与广州入港价就接近了三百五十文。
实际这个价格真有些坑人,但没办法。这时代只要沾到笨重二字,一个运输成本就是惊人的数字。
正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高,彼岸每年也运许多石炭过来,主要就是广州,次之泉州,原先一年只有几十万石,现在每年专门运输石炭的船只达到了六十艘以上,重量达到了近一百五十万石。
因此王巨这个估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有了这个数据,就有了下面的问题。王巨继续说道:“陛下,臣以最少的数量计算,如果这些石炭全部由私人经营,朝廷只负责二分抽解,朝廷会得到多少收益?再加上商税呢?”
有可能后人对宋朝的矿税不清楚,宋朝坊矿分为国营与私营两种,国营的就不计算了,私营的则要交纳课解,原来因为课解混乱,往往能课五分以上。
王巨提议了坊场河渡制,王安石进一步地改良。最后将私人的课解确定为二八分制,也就是出产十石石炭,朝廷课解二石,余下八分归私营矿主所得。彼岸的坑矿制度也是如此,课解后,才根据课解后数量征收商税。但坊场河渡制时,在王巨提议下,朝廷将一些经营不善导致亏损或利润不高的坑矿同样承包出去,并且坑矿的承包年数时间最长。
这个亏损不一定是人为的,人为的是经营不善,或者官吏贪墨,非人为的则是矿脉已经枯竭,挖不到矿了,那来的盈利?
然而石炭不同,它不是混乱在岩石里的金属矿藏,以现在的技术甄别十分困难。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只要不出现重大事故,经营石炭不会存在技术性亏损。
所以现在有许多官办的炭坑,当然,直接插手经营了,它的利润肯定比这个二分抽解要多得多。
因此王巨用了这个比喻,就按少的算,没有官办的炭坊,全部是私人办的,只有二分抽解,六千万石石炭价值一千五百万贯,二分课解所得就会是三百万贯。
再就是商税,一州之内是百分之五商税,一路之内是百分之七商税,全国之内是百分之九商税,打算百分之七,一百万贯。
也就是朝廷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也不需要苛薄任何匠户,只要认真的执行商税,再派几名官吏查看各坑矿的产量,就能纯得四百万贯钱。这是按六千万石计算的,如果按一亿石计算,则达到六百多万贯。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吓一跳。
大家一起沉默。
赵顼问:“是指商税。”
“不仅是商税,各坑矿管理与经营也出现严重问题了。但商税确实到了必须相齐的时候!”
“来了,”大家心中想到。
王巨又说道:“陛下,臣再说这个石炭,虽然看上去。朝廷每年直接或间接获利两百万贯了。但实际呢,陛下,容臣带一个人进来。”
说着,他在边上侍卫耳边说了几句。
侍卫出去,好一会儿带进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
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可出自王巨手中,也不奇怪。
老乞丐吓坏了,直哆嗦,王巨道:“孙翁翁,官家爱民如子,诸公同样爱民如子,你不用害怕。对官家说一说,你原来是做什么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