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朱钞(第 3/4 页)
于是那几年商税一下子膨胀到两千多万缗钱,几乎增涨了近三倍。
若以宋朝商业,两千多万缗商税实际不多的。
然而关健无论士大夫家的商贩,或者权贵豪强家的商业,胥吏不敢得罪,公开漏税。最终这个巨大的商税不得不由中小商人来承担,造成许多中小商人破产,再加上交子胡乱发行,物价上涨,民不聊生,正好遇到旱灾,便诱发了关中与河南地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包拯等大臣便不断上书,战争停下来了,要给百姓解压。
可这个头开开了,哪里能收回来?
国家商税收入看似又回到从前,但下面各场务胥吏依然在盘剥着商人。
王全脸色也变了。
王巨使了一个且安务躁的眼神,非是这百分之三的往税,他担心还会有其他税务。
胥吏眼睛珠转了转,又道:“非是夏国剑,一把剑能售二十贯乎?若是夏国剑,一把剑岂能仅售二十贯乎!”
王巨刚刚与朱俊讲了文章要讲道理,胥吏也在讲道理,但他讲的乃是伪道理。
王全脸色剧变。
胥吏张了好大的嘴巴,若是真按夏国剑的价格来征税,天知道得征多少税?
“请问差公尊姓大名,场务何处?”
“某姓谷,场务乃是保安军城场务。”
“二叔,麻烦你到我家拿下纸笔。”
王嵬去拿纸笔。
“小子,难道你想抗拒税务?”
抗税的结果便是抓捕,关押,拷打。
从赵匡胤起便有了,朝廷也多次下旨释放关押的欠税百姓,宽免百姓的欠税。
不过没有严格中止。
紧了百姓会对国家产生怨恨,松了百姓便不怕朝廷便不交税了,这也是“中庸”之道。实际就是人治中的“弹性治理”。
谷胥吏前面说话,后面两个衙役虎视眈眈。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