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等将来你就知道了(第 3/3 页)
过了几日,徐至摩果然到欧洲避风头去了,至少要几个月才能来。
他这次是从北平出,前往苏联,从苏联借道到欧洲去,绕了一个大圈子。
正是这一次途径苏联,让他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怀疑和警惕,从最初的赞扬变成了批判。
他认为苏联的一切都是假的,是刻意做给外人看的。
他这样写道:“苏俄之招待外国名人,往往事前预备,暴长掩短,类如此也。”
徐至摩崇拜托尔斯泰,便去拜会了托尔斯泰的女儿。
于是,他知道了在苏联,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书都差不多绝迹了,其中有一些是被苏联政府查禁了,原因是他们的著作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徐至摩颇为感慨:“假如有那么一天,你想看某作者的书,算是托尔斯泰的,可是有人告诉你不但他的书再也买不到,你有了书也是再也不能看的你的感想怎样?”
可以说,这一次的苏联之行,影响了徐至摩的人生观,让他更为坚信西方的自由主义了。
在北平,林子轩还见到了沈丛文。
自从孙福园从晨报副刊辞职后,沈丛文的文章也能刊登在晨报上了。
加上其他的收入,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总算是能好好的生活了。
沈丛文的文笔大有精进,写作的乡土小说得到了一些人的欣赏,读者渐渐多了起来。
其中,林子轩不遗余力的帮他推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提携新人方面他在文坛广受好评,万象书局掘出不少新人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获得成功。
很多人都觉得林子轩的眼光很准,被他看重的作家都有写作的天赋。
即便是完全没有名气的新人经过他的点拨,就能开窍,写出好文章来,实在是神奇。
只有林子轩自己知道,这不是什么神奇,而是他在后世听过那些人的名字,才会引起他的重视,他可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主要还是那些人自己的努力。
他的贡献就是给那些文坛新人提供一个机会而已。
有时候,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