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 2/3 页)

    比如。丁闻江就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有过合作。

    斯文赫定是最早想把中国文学推向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人。

    他在19年来过中国,在北平认识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卫礼贤当时在德国公使馆内任职,精通汉语、在中国政界和文化界有深厚的人脉。

    北平一别,两人始终保持着信往来。

    1924年11月中旬,斯文赫定在给卫礼贤德后的第一封信里,谈及了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设想。

    这个时候也正是瑞典学院确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我们曾赠予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自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里还有没有可考虑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还是说那里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衰落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这样。”

    这只是他的一种设想,向卫礼贤咨询中国有没有值得入围的文学家。

    卫礼贤接到信后很兴奋,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梁启朝。

    “我认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位中国作家的想法非常出色。这将必然在文化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学都有涉猎的学者型作家,现代人文领域的领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

    随后,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轩,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胡拾,哲学家、改革家,很激进,尽管年轻。却具有惊人的学识,充满激情。

    林子轩,诗人、小说家、戏剧家,非常年轻。但很有才华,在西方有影响力。

    “但我倾向于梁启朝,因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这是1924年,林子轩在西方文坛还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

    斯文赫定把这封信在瑞典文学院朗读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也全都在场。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他的建议虽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觉得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不可接受。

    斯文赫定在信中对候选人做出了说明。

    “先可以考虑的是文学作者,也就是依据想象力创作者,其次是那些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的作者,或者哲学家。”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活埋大清朝 寒门崛起 我的谍战岁月 蜀汉之庄稼汉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大唐腾飞之路 晋末长剑 大清要完 不是吧君子也防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北齐怪谈 晋末长剑 希腊神话 沉溺 万历明君 机战之无限边境 秘密部队之龙焱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冰川天女传 大清要完 全唐诗 星海王座 办公室潜规则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汉帝国风云录 佣兵1929 撩神[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