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对待诺奖的态度(第 2/3 页)
他时刻不忘宣传中国文化,算是非常尽责了。
这一年。萧伯纳接近七十岁,但精神不错,谈吐风趣幽默。
他曾经是一位演说家,在12年里依靠演讲为生。
萧伯纳对发生在远东地区的事情非常关注,包括苏联爆发的暴力革命。他还知道苏联正在和中国的一些势力合作。
他对苏联颇为感兴趣,有前往参观的打算,想看看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样子。
两人谈论的大多是此类话题,至于文学倒是没有聊什么。
林子轩对萧伯纳支持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行动表示感谢,着重介绍了中国正在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整个民族正在觉醒,未来的反抗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那么中国会走上苏联的道路么?”萧伯纳想了一下,询问道。
“如果其他道路都走不通的话,我想会的。”林子轩如此答道。
萧伯纳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他不赞成暴力革命,却也知道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都不同。
在英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获得执政权从而进行社会改革是可行的,但在其他国家或许就行不通,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你为什么要写西方背景的小说?”后来,萧伯纳饶有兴趣的问道。
“因为西方读者不爱看东方式的小说。”林子轩回答道,“只有写了西方式的小说,让西方的读者了解我,才能让他们接受我写的东方式的小说。”
“很有趣的方式。”萧伯纳评价道。
两人的交谈较为轻松,萧伯纳很好的控制了谈话的节奏。林子轩大部分时间都在作答。
正在这时,有人拿着一封电报走了过来,向着萧伯纳报喜。
这封电报来自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委员会通知萧伯纳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萧伯纳的获奖作品是他在19年写作的大型历史戏剧《圣女贞德》。
在英国的文学评论界。不少评论家认为萧伯纳已经过了创作的辉煌时期,走到了尽头。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