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 2/4 页)
在批判了一会《寻秦记》后,话题转移到了新诗上面。
白话文的新诗是从胡拾的《尝试集》开始的,后来不少作家加入了新诗的创作之中。
此时的新诗创作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模仿外国诗歌,另一个是借鉴中国古典民歌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新诗该是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需要有人撕开黑夜,展露光明。
“周先生,我这里有几首新诗,写的很好,请你看一看。”一位女学生拿出手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情色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