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706章 靖康元年(第 1/2 页)

    赵有恭领着人向前走去,琼苏赞却站在后边长舒了口气,他知道自己刚刚真的很险,这赵某人喜怒不形于色,刚刚看似流露出杀意,可实际上是在试探罢了,如果自己刚刚没说那些袒护吐蕃勇士的话,估计以后也不会受到重用了吧。←,赵某人说的很清楚,没有良心的人是不敢用的。为什么姓赵的年纪不大,就有如此深的心机呢,相比之下,吐蕃英杰卓玛一赞差的太远了,如此也能解释为何每一步都要败于定**了。

    接下来的招降任务则交给了吴玠,被困在峡谷内的吐蕃人已经没了斗志,但这并不意味着吐蕃人会心甘情愿的放下武器,投降定**。总有那么一批人有着傲气,不可放弃,宗赞是不想反抗的,卓玛一赞也形同一个活死人,可这二人的部下却有很多人不想就这么降了定**。多少年来,吐蕃勇士何时如此窝囊过?临近傍晚,几个千夫长聚拢在一个魁梧壮汉旁边,这位壮汉就是宗赞手下头号大将铁仑,“兄弟们,小王子和大赞普是无心再战了,可是咱们不能就这么认命了,明日汉人定要招降,到时候咱们就跟着小王投降,等一离开峡谷出口,就立刻制造骚乱,定能打汉人一个措手不及。”

    听了铁仑的安排,众人大点其头,没有人反对。第二天,一切如铁仑所说,定**放开了布泽亚山口南端,铁仑等人走在最前头,他们低着头,看上去颓丧的很。而宗赞和卓玛一赞反而走在最后。吴玠注视着长长的人流。神情严肃。突然间眉头挑了下,指着那走在最前头的铁仑,低声对旁边的副将道,“喊话,告诉他们所有人将双手举起来。”

    那副将不明白吴玠的意思,不过还是按照命令用吐蕃话喊道,“下边的吐蕃人听好了,所有人将双手举起。否则格杀勿论。”

    命令下达,有的人举起了双手,有的人却犹豫了,其中就有铁仑。此时铁仑低沉着脑袋,心里一阵暗骂,他现在手里可藏着一把短刀呢,如果举起手来,岂不是露馅了?铁仑犹豫不决,山巅上的吴玠握紧千里镜,嘴角划过一丝冷意。这些吐蕃人可真是不简单呢,到这个时候了还有这么多心思。看来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教训了。随着一连串的命令传下去,原本开放的南端出口立刻被封死,厚重的盾牌手堵住路口,长弓手在后,看到这种情况,铁仑等人哪里还撑得住,现在不动是死,倒不如拼死一个汉人。只听一声怒吼,铁仑右臂一甩,多了一把明亮的短刀,“兄弟们,汉狗欺人太甚,跟他们拼了,杀一个不亏,杀两个是赚!”

    铁仑这一招呼,场面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前边铁仑和几个千夫长领着人去冲击南端的出口,而居于后方的宗赞小王子一颗心却沉到了谷底,这个铁仑到底想干嘛,难道想把所有人都害死么?卓玛一赞也不赞同这种拼法的,明显汉人占据绝对的优势,吐蕃勇士几乎毫无胜算,这样拼,除了徒增伤亡有什么用?所以,宗赞和卓玛一赞第一次达成了共识,他们约束着那些还没有产生骚乱的部下,慢慢朝后退去。

    铁仑不可谓不英勇,可面对厚重的盾牌阵,那份英勇又有什么用呢?在弓矢绞杀下,一群群吐蕃人躺下了,随后盾牌手向前,长弓手退去,一队队长枪手随着盾牌手开始对残余的吐蕃进行清剿。这是不公平的决斗,因为吐蕃人伤亡惨重,而定**却毫发无损,面对凶悍的定**,随着伤亡越来越多,许多吐蕃人崩溃了,他们扑通跪在地上,可迎接他们的依旧是死亡。打扫完战场,吴玠让人将近三千吐蕃残兵押到了布泽亚山口中央,扫视那些注视当场的吐蕃人,吴玠神情肃穆,高声呵道,“看来本将有必要跟你们说一下,以后,但凡有反抗者,所有随从者全部格杀,你们都记住了,以后要是还有反抗者,你们最好自己把这些人解决了,你们不动手,本将就亲自动手,不过那时候,死的可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目光扫光,那些观望的吐蕃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汉人可真凶残。接下来似乎是印证自己的话一般,吴玠亲口下令,将那些参与闹事的降兵斩杀。就这样因为铁仑的暴动,一万多吐蕃士兵死在了南部端口。卓玛一赞心里除了骂铁仑愚蠢,还能做什么?

    宣和七年腊月二十三,逻些城布达拉宫,赵有恭亲自接受了宗赞和卓玛一赞的归降,当天封宗赞为新的大赞普,原来的大赞普卓玛一赞送归长安,而那些吐蕃降兵,则被整合,将在今后半年内逐步改编入纳木错和迦马丹萨城担任仆从军。也就是说,宗赞这个大赞普已经没了兵权,他只有治理吐蕃的权利,却没有兵权,宗赞会不会不满,奋起反抗?也许会,可赵有恭也不怕,因为手里还攥着卓玛一赞呢,宗赞不听话,不要紧,不说他手里的兵马能有多少,单单到时候把卓玛一赞这条疯狗放出来,就能咬的宗赞遍体鳞伤的。

    看着王座上的赵有恭,琼苏赞心中暗叹,真不愧是枭雄之姿,举手投足,轻而易举的就将未来吐蕃的路子定下了。所有人都以为卓玛一赞会死,可赵某人偏偏不杀,就是要给宗赞小王子一个警告,只要他赵某人想,随时能拿下宗赞头上的大赞普之位。吐蕃之战后,赵有恭决定重修纳木错以及安多城,并以刘錡为将驻守纳木错,另外调方启梁离开凤翔府,改镇迦马丹萨城,并该迦马丹萨城为青藏府,所辖白玉城、匹播城、纳雪城。可以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早先就想好了的,为了让方启梁没有后顾之忧,赵有恭还刻意把史文恭留在了青藏府。协助方启梁处理军务。如此一来。可以说整个吐蕃已经被一分为二。而王都逻些城则直接暴露在定**铁蹄之下,只要逻些城有点风吹草动,定**转眼间就能杀到。安排好一切事宜后,赵有恭就领着木娘子等人快马赶回长安,而东方瑾则留在逻些城主持大局,至少要等到局面彻底稳下来,才能从吐蕃抽身的。

    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年关了。这个年对赵有恭来说,并不是太美妙,因为刚回长安,就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大金国二王子完颜宗望于永定河河畔大破童贯十几万大军,一战之下,大军惨败,不仅丢了南京析津府,就连白沟河一线也在乱兵冲击下土崩瓦解。童贯怎么也有十几万大军,无论如何也该撑上些时日吧。这事啊还得从十几天前说起。

    腊月十九,三万金国铁骑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直扑沧州北部小南河。按照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为了保住南部沧州,定要发兵攻打大金国后方的,可完颜宗翰在打下小南河后,等了足有一天时间,依旧没等来南京方面的援兵。南京城里,童贯压着手下部将,就是不出兵,他非常清楚所部兵马的极限在哪里,守城绰绰有余,出城阵地交锋,自寻死路。河北之地,平原广阔,这地方简直就是骑兵的天堂,而恰恰大宋缺的就是骑兵。当年与西夏人交手的时候,就曾经吃过教训,所以如没有必要,决不能随意出兵与金国铁骑硬碰硬的。

    童贯这边按兵不动,底下的人却炸了锅,要知道,官家的圣谕早已经下达了,你童枢密还不发病,这不是抗旨不遵么?

    沧州府方面请求援兵的信雪花般飞到汴梁城里,赵佶看了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坐在龙椅之上,他手拍扶手大怒道,“反了,反了,这童贯竟然置沧州百姓于不顾,任由女真蛮子南下,当真是可恶,当真是该杀。”

    赵官家大为光火,殿中文武也是大气都不敢喘,王黼面上带着点笑容,他可不管童贯的处境,只要童贯惹得官家不高兴就是好事。这童贯与蔡京老匹夫走的太近了,如果能借此机会,一举拿下童贯,那绝对是好事一件。等着赵佶火气小了,王黼出列拱手道,“陛下,童贯拒不发兵,累我大宋百姓罹难,其人难辞其咎,臣建议撤童贯枢密使一职,捉拿回京,以正国法。”

    如今蔡京退居幕后,虽然有蔡鞗担当大任,可蔡鞗年纪小,为人阴鸷,这朝中影响力自然是越来越小,而王黼呢,长袖善舞,善于结交,这威望自然是越来越足,大有盖过蔡鞗的势头,如今王相出列指责童贯,户部、吏部不少官员纷纷出列附和,一时间童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也就是童贯不在京中,要是让他看到这种场景,还不知道会做何感想呢。自己在前边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抵挡女真人,后方的人却想着法的搞内斗。

    群臣声讨童贯,高俅却是大皱眉头。高俅虽无大财,可是任太尉多年,多少懂得些基本的军事理念,这临阵换帅可是兵家大忌啊,更何况是南京这样重要的地方。出于保守,高俅出列道,“还请官家暂歇雷霆之怒,童贯此举虽有不妥之处,但也情有可原,南京方面时局复杂,想必是出于什么考虑,才没有发兵。官家无需动怒,只要再发军令,陈述厉害,童贯定会遵命行事的。”

    高俅发言,早已等候的多时的蔡攸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他拱手言道,“启禀官家,高太尉所言甚是,如今大敌当年,当以稳妥为主,如何能先斩大将?王相所言,实在是居心叵测。”

    说完话蔡攸阴测测的扫了王黼一眼,哼哼,姓王的太心急了,蔡京还没挂呢,就想着争权了,就算蔡京死了,也轮不到他王黼呢,至于蔡鞗,一个无能纨绔,心思狭隘,又能成得了什么大事?蔡攸帮童贯说话,那绝对不是为了童贯,而是为了自己,总之王黼支持的,他一概反对,以前二人站在一条战线上,那是因为蔡京的存在,现在蔡京行将入土,合作关系也该到此结束了。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活埋大清朝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骗了康熙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大明烟火 红楼琏二爷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清要完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我的谍战岁月 大唐腾飞之路 晋末长剑 寒门崛起 我在现代留过学 蜀汉之庄稼汉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嬉游花丛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沉溺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大汉帝国风云录 世子妃 大清要完 星海王座 全唐诗 儒道之天下霸主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冰川天女传 办公室潜规则 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活埋大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