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培训班(二)(第 1/2 页)
培训班这个石桥来的小姑娘马上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在落后的巴山深处,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喂猪牛,男人在外抛头露面洒热血,这才符合“农村社会主流”。淑芬作为培训班学员,坐在第一排,况且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让“配猪种”的笑话很快转移到对石桥乡的讥讽。
有人说石桥乡已经阴盛阳衰,小姑娘都比大男人强;有人说石桥乡文化素质低,因为这个培训班要求来的农民需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人说石桥乡农民懒,马上都到“大雪”了,一定是男人们才慢吞吞地去种小麦。石桥二十多个农民一起“害羞”地低着头,连农民出身的副乡长都觉得有些难堪,连连说道:“县里领导照顾,县里领导照顾……”
淑芬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自在,在她看来这正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大人能做的事情我小孩子也能做好了!再说了,这些农技,也不是靠力气就能做好,关键还得动脑子。就凭那群农民的瞎议论,明显的就是没脑子!淑芬根本就没有理会,继续埋着头记笔记,成为了整个礼少有听讲的学员之一。
关于“生猪养殖”的课程一共一天半,老教授已经对这些农民的“愚昧”麻木了,自顾自地念着教案,偶尔看看这个做笔记的学员,有才有了继续讲下去的信念。第二天下午课程一结束,赶紧坐了车回县里了。
关于女学员的话题持续在礼堂里升温,几个石桥乡的“内奸”很快和其他乡镇的农民打成一片,并且透露了这个“傻姑娘”和她瘸子爹不要命去救人的“哈戳戳事件”。在引来一片唏嘘之后,也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刮目相看。
聂仁昊作为唯一一个留下来当学员的乡党委书记,成了淑芬的同桌。这个幽默风趣的聂书记,跟他见到的其他当官的不一样,它既不像罗乡长那么死板,又没有七叔那样“狡猾”。
接下来的三天是“生猪养殖”的见习课。岔河乡畜牧站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两头种猪、三头母猪和几十头小猪崽成了活教材,乡畜牧站的饲养员成了处处犯错的“反面教材”。地区畜牧局的技工师傅,手把手给饲养员纠正错误,农民们看得目瞪口呆,才发现自己喂了一辈子猪,连个猪圈都没打扫正确,更别说饲料搭配、保温保湿之类的了。聂书记和淑芬照例记着笔记,一些农民照样笑话着“牵猪人”,极个别的农民干脆躲在招待所睡大觉……
“你们家喂几头猪?”在老师教授实践课的间隙,聂仁昊和淑芬又拉开了话。
“以前两头,今年稍稍宽裕一点,引了三头。”
“哦,三头也不多呀,给国家上交一头,自家留一头,也就能卖一头了!”
“嗯,有时候上交一头还不够,这猪没有粮食和着,长不大,这都喂了快一年了,平均一头猪还不到二百斤!”
“是呀,就算二百斤,你宰杀了,除了下水除了毛,瘦啦吧唧的空壳壳,像样的腊肉也烘不到几块儿!”
“你家也喂猪吗?聂书记!”
“喂,我婆娘农村的,上有老下有小,不喂不得行哦!我家喂了四头,今年遭灾了,没得粮食的猪儿,又瘦又小!”
“我觉得老师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家喂猪,平时就是猪草,有糠麸的时候和一点,粮食和红苕多的时候就光喂和食,这样不科学,没搭配好,催肥效果也不明显!”
“是嘛,还有哇,刚刚老师说的消毒,我们哪有那个意识哦,猪得了病还不晓得原因,几只小猪崽还不隔离开,整的不合适最后全病死去了!”
“嗯,还有还有!我们都没得把猪放出来养的意识,关在猪圈里一关就是一年,其实只要周围栏好了,也不得摔到或者跑丢嘛,猪也需要运动!”
……
一个干部和农民就这样一边观摩一边总结,和他们有着同样看法的青年农民越来越多,愿意和淑芬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他们已经不再把这个小姑娘看成一个孩子了,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生猪养殖课”并没有因为观摩完畜牧站的猪圈就结束,真正的实践课才刚刚开始——农民被分成六个小组,每个组领养两头小猪崽到老公社的养猪房,作业的及格线是一个月之内猪不能生病,长势不得低于十公斤。副乡长们提着猪篓,脸拉得比驴还长,这可不是养宠物猪,也不是十多年前的“放卫星”,每头猪都在农委主任的眼皮底下过过秤!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