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章 文人四品(第 2/2 页)

    凭借这些忽然钻出的记忆,周通惊愕的发现:他似乎离开了大商王朝,正置身于一个玄之又玄的世界里。

    周通脚下的大陆名曰大千,面积足有数千万平方公里。几经战乱后,一个名叫大乾的王朝成为最后的获胜者,统御天下。

    细看之下乾王朝与商王朝并无太大区别,但周通却从残留的记忆中看到一幕幕让他大跌眼镜的事情。

    本来柔弱的读书人,竟然从圣贤的经文中悟出通神之道,一跃而成大陆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读书四品:修身,养性,明理,悟道,恰对应书生四种境界,每悟透一种境界,神通和学识都会瞬间暴涨。

    修身境界的儒生,熟读经书,以先贤之道来约束自己,每日三省其身,去糟粕,留真我,大成者肉身清净如琉璃,可数月不食五谷,有九牛二虎之蛮力。

    有一个上古流传下来的问题,说究竟是道理最大还是拳头最大?

    在无数年月里,武者用暴力取得政权,向世人证明,拳头才是最大的道理,百无一用是书生,通晓道义的书生儒士则因手无缚鸡之力而屡遭嘲笑。

    直到修身境界的书生出现后,人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些酸秀才饱读经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后,竟然有了龙虎之力,开碑裂石根本不在话下,习武多年的武生都不敢触其锋芒。

    但修身境界的书生虽身强力壮,终究只是凡人,唯有迈入养性境界后,才有沟通鬼神,划阴破阳的能力。

    养性境界儒者读书破万卷,心如明镜,凭借赤诚之心可以感悟到阴气所化的厉鬼邪魄,虽然无法窥探神明,但也初具神通,远非江湖骗子,算命先生所能比拟的。

    一张养性境界书生留下字迹的绢纸,夜间甚至会发出夜明珠般的温润光泽,有着驱魔逐魅,驱鬼百里的妙用,倘若有一位养性境界大儒坐镇,哪怕连年大旱,田地里也能长出囤满粮仓的庄稼。

    “明理秀才一张口,鲤鱼拉龟天上走”是对明理境界书生最通俗的解释。到此境界的儒者已然成为“道理”的化身,说对即对,说错即错,有着颠倒黑白的特权。这种境界的大儒讲起道理时常伴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奇异景象,更有着指鹿为马,点石成金的莫大神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秀才乘船过河,途中不小心将所带佩剑掉到河中。秀才不慌不忙,在船头刻下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在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驶到对岸时我从标记的地方跳下去,一定能捞回佩剑。

    划船的老翁只道这秀才读书读坏了脑袋,对其百般调侃。等船驶到对岸时,老翁架不住秀才唠叨,只得沿船头标记处跳入水中寻找佩剑,没想到真的在船底发现那柄宝剑,老翁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上岸一看,那秀才早就不见了踪影,只见船头用利剑刻了一行字:“言随法出明理公,刻舟求剑显神通。”

    悟道境界的儒者,学究天人,开始效仿圣贤参悟大道,此中大能有着窥探神明,神与神交的无上伟力,更掌控着呼风唤雨,虚空造物的大神通。无论是女娲捏人,还是李荷感召金石的传说,都是悟道境界儒者神通的冰山一角罢了。

    文人四品的划分虽然相当明确,但从周通获得的记忆来看,整个王朝连修身境界的儒者都甚是少见,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文人了,至于虚空造物,呼风唤雨的四品悟道之境,传闻中也仅有太师李荷曾窥探到这一境界的门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剑啸灵霄 玄鉴仙族 五仙门 志怪书 魔门败类 彼岸之主 叩问仙道 过河卒 山河志异 武圣!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阵问长生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剑来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啸灵霄 剑来 我不想上梁山 九阴九阳 彼岸之主 武圣! 中州录 武道天途 为龙之道 小狐妃,太凶萌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卧虎藏龙 神话之后 志怪书 仙父 阵问长生 过河卒 不朽凡人 仙人消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