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你好,疯子(第 3/4 页)
可当地的百姓很忌讳这些人,所以原本的居民就都搬走了,只剩下一群刚刚重返社会的待业人士。
也正是因为这个,春天镇的风貌一直保持在八十年代,当地的建筑也很保守,除了山顶的一处圣母雕像。
雕像是当初镇子里的人集资修缮的,可能是想借此来消除几分内心的罪恶感。
南国问为什么要修圣母,是不是有什么寓意,老闷摇摇头:
之前是说要修个弥勒佛的,可是修到一半包工头就卷钱跑路了,修缮的资金也就断了。
大家觉得半截佛像缺个脑袋太难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神仙被斩首示众了,实在有碍观瞻,就想再次修补佛像。
但是新来的施工方说要拆了整座佛像重新调整,这就意味着花了一半的钱打水漂了,所以大家都不同意。
后来有人提议说既然弥勒佛不好接,那就干脆换个其他佛像的脑袋上去,反正我佛慈悲,可能功效差不太多。
这并不会显得很随便,因为老百姓在花钱的时候,向来讲究随缘,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不叫老百姓了。
可是因为最开始弥勒佛的设计方案太过喜庆,在其他佛首里并没有留下什么可供选择的余地。
于是有人建议从道士的天尊里挑一个脑袋接上去,反正佛道一家亲嘛。
这同样不会显得很随便,因为在信仰上,老百姓也有一个很神奇的特质,那就是容百家之长。
比如一个人很可能刚从少林寺念完经,回头就上茅山画符了,顺道还会买个十字架辟邪,万一被人下蛊了兴许还会去趟泰国。
都试试,神仙的体系那么多,谁知道哪个有从业资格证?
可山顶上新修的道观弄了半截,大家才发现不合适:
因为道士普遍偏瘦,小脑袋放在弥勒佛的大肚子上面,隔着远处看总觉得像是营养过剩的葫芦娃。
牵头的人因为设计了一尊指天画地的葫芦娃而一度沦为笑柄,方案也就被搁置了。
找来找去都没合适的,最后有人发现西方的圣母恰到好处。
为什么呢?
第一都是长袍,脑袋好接还不费事,第二这个比较省钱,因为圣母的长袍盖住了脸,所以不需要雕像有太多表情,从而节省了雕刻的工艺成本。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规避掉了雕像所有的缺陷,却暴露了它本身就是一个缺陷的致命错误。
老闷分析主要还是因为大家不愿出钱了,所以一拍即合,山上的道观一波三折,最终成了教堂。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