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衣同社(第 4/4 页)
郑西西也眨着大眼睛,满眼好奇。
启功先生笑了笑“知道自己的不足了吧。”
王耀腼腆的笑了笑。
启功先生再次起身,握笔写下五个字。
‘一衣带水吴越同舟’
王耀眸子猛然一亮,露出笑容。
这是两个典故。
一衣带水是隋朝,隋文帝杨坚一统中原称帝,最后一个国家时陈国因为占有长江天险,与隋朝隔江对峙。
后来隋文帝要出征陈国,问手下高熲(jiong)有什么计策,高熲觉得长江对岸的陈国国主荒淫无度,而且不理朝政,迟早自己玩完,不需要出征,只要休养生息等着对面投降就行了。
七年过去陈国果然哀嚎遍野,百姓苦不堪言,隋文帝杨坚决定出征,对高熲说“朕的百姓在对面受苦,朕怎么能因为被一条衣服带子一样宽的长江阻隔,就不去朕的百姓呢?”
随后挥军十万拿下,攻陷陈国。
这番话说的霸气至极,把长江看做衣带那么宽。后来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自身强势,虽然隔着江河,但是也一样攻无不克。
这句话近代最兴起的是跟东瀛的外交中,华夏一衣带水东瀛。
第二句,吴越同舟。
是指春秋时的吴越二国,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和歃血为盟的吴王夫差两个生死仇过。
两国经常交战,但是有一天两国交界的一艘渡船上坐着两伙人,一伙吴国,一伙越国互相敌视,气氛尴尬,渡船行驶到河中央的时候刮来一阵狂风,险些将船刮翻,幸好船上的两国人齐心合力撑过难关,安全到岸。
岸边的老百姓看到这副情景叹息道“要是吴国和越国能够像这样和睦,吴越同舟就好了。”
用来比喻遇到危难之时,能够同舟共济,齐心合力度过难关。
这两个典故,寓意都很好,前者霸气势如劈竹,后者带着美好的愿望,却不天真。
因为只要人一多了,肯定会有矛盾,启功先生用这句,是希望到时候戏团内的矛盾能够遇到危机同舟共济,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衣同社。”王耀小声的嘀咕着,越看越喜欢。
郑西西也喜欢,因为是启功先生的字,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