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名字文化(第 3/4 页)
因此也在金朝以前,有单名为贵,双目名为贱一说。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
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
除了这些常规的表字之外,华夏文化中还有一种叫做‘并列式短语’的表字法,是指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组成的短语。
比如屈平,字原。熟知的屈原其实本名叫走屈平,原是他的字,《尔雅》有云:广平曰原,平与原的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说文》有云:渊,回水也,颜回的‘回’和渊的意思相同。
班固,字孟坚。坚和固的意义相同。
杜甫,字子美。子美是指俊美男子,甫也是指美貌男子。
除了这种,还有一种表字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相生。
比如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孤舟蓑笠翁指的就是渔夫带蓑笠。
张伯驹字家骐,驹是指驯服的小马,而骐是珍贵的马。
还有一种是表字矛盾,相克。
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还有就是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