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小小师叔(第 2/2 页)
处处繁荣之景,与前隋极盛之时相较,虽说有些差距,但也是所去不多。毕竟天下安定,没了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而长安作为叁朝古都,繁荣之景,自是甲于天下。
童旭已经在了长安春明门外徘徊良久了。
他早先便慕名长安城富丽堂皇,而少年人天性好奢,所以脚步便往这里偏了一偏。
可他来到长安城外时却停住了脚。
那皇城的威严深深的震慑住了他--他仅是一初出茅庐的乡下少年,何曾见过这等场面?
进城去固然无处可安身。都说艺高人胆大,但他便是有再大的胆子,却也不敢在京城撒野。于是,便在城外随便找了个驿馆住了下来。
驿馆乃是由驿站发展而来的。汉代之时,有“三十里一驿”的规制,主要用于递送军令急报。可是大唐开国以来,百废俱兴,威加海内,可以说的上是万国来朝。故而做皇帝的思之再三,便将这驿站改为驿馆。
“馆”者,从食,官声,供宿供膳之地也。既然将这驿站之名换为驿馆,则必是说不单单以之用来为公文者歇脚落足,而是用之以招待过往官差、使者。
如此一来,这投资于驿馆上的花销自然也就大了。本来就是还没有鼎盛的经济,官府如何能够自行支撑住这般花销?故而便将这驿馆指定给当地的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而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不仅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
那驿将也是官方的叫法,乡俗人家,都只道是开了些可以留宿的店铺,故而统称一声“店家”。
这是外话,也不必多言。
这日已是深春,离清明也不过几日光景。故而从那北地回南方的商家,从京师回故里的游子也是络绎不绝。眼见这驿馆生意红火,似乎要爆棚了。
童旭方方投宿,将自己的东西尽数放到了房内,而后到驿馆里的外堂用饭。他虽然行为跳脱,孩子心性,但是自幼同公冶琼独居,养成了个喜欢独处的习惯。那外堂上人虽说颇多,可依旧有不少空闲的桌椅,童旭却只是自己一个人缩在一个靠着窗子的墙角。面前摆着一碟黄豆,一盘酱牛肉,左手旁放着一壶酒,坐在在那里自斟自饮。
就在这时,他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伴着一阵铃铛渐行渐近。侧首往外一看,只见一匹小红马,项上戴着一个铜铃,正四蹄轻快的往这家驿馆跑来。马上那人,却正是前几日自己在太行陉上凑巧遇见的那个带着斗笠的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