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掌 多瑙河三角洲之战(三)(第 3/4 页)
一片片移动的黑点缓慢的靠近,逐渐连成了一条条或是弯曲或是笔直的线段。
有些略微高耸的东西在晃来晃去,那是一面面的军旗,从远看似乎并不多,可当逐渐靠近后就会发现那些军旗的数量密密麻麻,让人不禁暗暗揣测旗帜下面究竟有多少军队。
随着奥斯曼靠近,迎面吹来的风中也夹杂了很多异样的气味,呛人的尘土气息,隐约的血腥味,还有奥斯曼人特有的带着膻气的味道。
亚历山大能感觉到队伍中隐隐出现的骚乱,这是因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而紧张造成的,也是因为要面对奥斯曼人时隐藏在内心里的畏惧的表现。
对于欧洲人来说,真正对奥斯曼开始产生畏惧心理,还是从瓦尔纳战役之后的事情。
在这之前,虽然东罗马的衰落和随即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都引起了欧洲的恐慌,可是1444年的瓦尔纳之战的惨败,却是导致欧洲恐奥症真正爆发的原因。
瓦尔纳战役的失败让欧洲人不但彻底放弃了当时已经是苟延残喘的东罗马帝国,甚至即便远在欧洲大陆也感到危机重重。
而后的几十年奥斯曼人逐渐从希腊出发征服了大半个巴尔干,长久的统治更是让当地人对他们在痛恨之余又产生了强烈的畏惧感。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则是由苏丹亲自带领御驾亲征的奥斯曼大军,即便苏丹本人并不在这里,可是只要看看那一面面的新月旗,那种长久以来形成的畏惧就不由自主的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亚历山大没有动,他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一场战斗才能让士兵们的情绪稳定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他从一开始就命令构筑工事的原因。
亚历山大没有狂妄到认为自己这支军队能在纯粹的短兵相接的野战中压制奥斯曼人,至少在兵力对比上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吃亏了,即便苏丹不会派出全部军队,可也绝不会为了体现骑士精神派出与他兵力相等的数量,所以他要面临的肯定是优势兵力的对手。
而且对于奥斯曼人的畏惧也是不能忽视的,正因为想到了这些,亚历山大从开始就做好了依托阵地与敌人抗衡的准备。
只是他没有想到对面的奥斯曼指挥官会如此激进的要和他打一场野外阵地攻防战。
“我倒是很想认识一下对面那个奥斯曼指挥官,”亚历山大对身边的随从们说“不能不承认他让我很不高兴,不过我想苏丹这时候大概也高兴不起来。”
亚历山大的猜测不错,当听说自己的指挥官决定从正面进攻,而把骑兵只作为战场上战术进攻的部队使用之后,巴耶塞特二世心里涌起了一阵强烈的不满。
他希望看到的是把对面的敌人彻底歼灭而不只是击溃,想想在穆列什河畔自己的军队遭到炮击的情景,苏丹就觉得如果只是击败敌人还不足以消减心中的怒火。
另外巴耶塞特二世也需要用一场干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威慑震撼布加勒斯特的那些贵族,特别是当他已经感觉到来自赫尔瓦在背后制造的那些麻烦正在威胁他的统治的时候,他更是需要用这么一个鲜活的例子让那些巴尔干人知道触怒他的危险。
只是已经要下达命令改变计划的巴耶塞特二世在最后的时候选择了沉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