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扶不了的贫(二)(第 2/3 页)
而且,在很多面向基层群众的扶持政策上,也都会优先向这些贫困家庭倾斜。
这样一来,整个村子的群众都看到了当贫困户的好处,这贫困户的指标反而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想要的香馍馍。
对于一个实实在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利益来说,头上顶着一个贫困户的帽子也并不是什么很为难的事情,甚至还成为了一些人炫耀的资本。
可是,每个村子的贫困户指标只有那么多,显然不可能每家每户都享受到贫困户的待遇。
于是,一些群众就想方设法,把家庭里的青壮劳动力分出去,这样一来,剩下的这些只有老弱病残的家庭户,才能够与贫困户的标准沾上点边。
就像刚才那家人吧,那个帮扶对象是患有心脏病,但实际上也并不严重,根本不会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
以她的身体状态,只要不做重体力劳动,喂点鸡、鸭,做点家务是根本没有问题的。
可是她就拿着医院的诊断证明,说她什么活都干不了,根本没有任何收入,没有收入当然应该被划为贫困人口了。
指标只有这么多,其他那些认为自己家庭情况比她家更差的就说,她的男人在外面打小工,一天都要挣一百多块钱,一年只需要打两个月的零工,还不算地里的收成,她家的平均收入就在贫困线之上了。
如果她家只有两口人的话,家庭收入只要达到六千元以上,就不能够评为贫困户。
可是,她女儿虽然已经嫁出去了,日常生活、吃住也早就已经跟着夫家在过,但就因为嫁在本村,当时也没有把户口迁走。
所以,她就说她女儿患有乙肝,并以女儿患病失去劳动力也没有收入,而且需要长期吃药为理由,来申请贫困户的指标。
这样一来,家里三口人,全靠她男人打点小工挣钱,原本六千以上的年收入就可以脱贫的家庭标准,因为多了一个‘失去劳动力’的人口,就变成了至少需要收入一万元以上才能脱贫。”
吴光良目瞪口呆地说:“可是,他男人打点小工一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最多也只需要三个月就能够达到脱贫的标准啊?”
“打小工并不是固定的工作岗位,这里一天那里一天的,谁知道他究竟挣了多少钱?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