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庶贵商政民意足(一)(第 3/4 页)
这样的流言越传越广的时候,沛县询政院庶民院的选拔事项也已经开始。
在守城之前,墨家已经清查了城内各家的粮食储备、份田数量,并且为了守城而将商丘城的民众编为什伍。
虽不比传闻有七万户的临淄,但是商丘城三十里之内,包括城内,庶农工商和落魄贵族士的数量,依旧有将近四万户。
这些人不只是住在城内,还有部分人是在城外附近居住,结成村社。
刨除掉一些贵族封田之内的人,依旧还有三万多户,商丘城附近大多都是一些小贵族封地,大贵族封邑都不在商丘,而是在其余地方。
商丘不是宋国最富庶的城市,陶邑才是,但商丘作为宋都,依旧算是天下雄城。
这三万多户因为之前守城战中已经编组,所以就按照人数和什伍编制来推举进入庶民院的人选。
春秋时代的氏族政治和军事民主依旧还有残余,国人还是有控制国都的势力,而宋国之前的每一次政变也都需要先得到民众的支持。
不管是公子鲍的邀买人心,还是之前几十年的公子德联合六卿逼走自己兄弟,得到民众的不反对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大量沛县本地人对于沛县这三年变化的描诉,也触动了许多商丘百姓的内心最渴盼之处。
同样是农夫,彼此间交流起来也就更容易,尤其是三年前几乎都是一样境遇的农夫,这种相同感触的交流,有时候比起宣义部的宣传更为蛊惑。
沛县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重要,没人会去细究。
重要的是,沛县此时过得确实比商丘要强,
只要过得好,那么一切都是合理的,也一切都是更好的原因。
至于到底是牛耕铁器堆肥带来的?还是沛县的政治制度带来的?这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诉清楚的。
于是沛县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强于商丘的原因,正好中了墨家宣义部的手段。
牛耕、铁器、堆肥种种这些,能够带来多大的变化?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