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东征西讨(二)(第 2/4 页)
李彦这个样子,李世民反到有些不习惯,一时不好说出嘴,场面有些尴尬。但房玄龄这个人一贯的打圆场,会调和气氛,说道:“永王太谦虚了,你那可不是小计谋,如果永王这么说,岂不是打群臣的脸?我和长孙大人哪还能在这坐着。”
这话说的让李彦如果再谦虚下去,就有让别人难堪的意思。李彦笑着看看房玄龄:“房相是越来越老辣了,佩服,佩服。”
房玄龄也是笑着说道:“彼此彼此,永王不用过谦,我们也想听听你的高见。”
李绩说道:“永王也算是武将军人,和房相弄这么酸掉牙的话什么意思?你在吐蕃、西域的作法可是绝笔,让人佩服,不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薛廷陀呢?”
李彦说道:“李尚书是大唐有名的儒将,说自己是武人,你让李将军情何以堪,如果程将军在,岂不是当时就得和你急?”
这种圆滑不温不火的笑谈,把这些暗含机锋的话化解于无形,李彦确实变得比以前厉害太多。这样一说,给了李世民机会:“好了,就不要互相以捧了,朕还是一个武夫呢,俊青就说说该怎么办?”
几句看着是闲话,但李彦心里明白,李世民这是统一了思想,才找自己的。其实并不难解释,李彦在维护大唐,在为大唐扩大版图。
虽然锦儿成立了汉国,但在李彦心中,那和大唐是没区别的,也是一个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和后世地区分裂是一样的。能说台湾不是中国领土吗?只是政权不一样而已。
不过这个时代的国家概念和后世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所有人看来,新汉就是别的国家。
既然已然这样,李彦也就直接说道:“其实薛延陀没什么可商量的,直接灭了,把他归入大唐也就行了,并不麻烦。”
李彦说这么简单,反而让这些人发愣。他一笑说道:“皇上,诸位大人,其实你们有一点没有弄明白,也不清楚,所以才会有这点顾忌。如果明白这当中的关键所在,可能什么顾虑都没有了。”
李世民奇怪的说道:“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
李彦说道:“国家概念,在国家这一点上,并不是以姓氏和种族划分的。他是以政权和文化地理区分的,所以才有国家这个概念。先有国后有家,并非是指构成体系,是由思想概念决定的。说明国是由家组成的,比如说,大唐姓李,但大隋姓杨,其实都是这个国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国。薛廷陀的薛姓,吐谷浑的慕容,吐蕃的松赞,包括突厥的阿史那,他们都是家,但却被冠上国的概念。其实一个国是可以并入很多家的,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我这么说不知你们明不明白?”
作为都是相当有头脑的人,文化水平都不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已天下为主人的思想,第一个说道:“俊青说的意思朕可以把他们都看成一个大唐的家?”
李彦不认为他们能一下明白过来,但还是说道:“这么说也对,但并不是我们这么看,人家就会同意,这种概念需要时间来接受。比如现在的吐谷浑已然不存在,但在慕容氏的眼里,他还是认为他的国家被灭了,并不承认是大唐的人。但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他们也就承认自己是大唐的人了,不会再认为西海是他们的国家。突厥人、吐蕃人都是这样,现在没谁再提春秋时候的什么齐国,楚国,秦国了吧?”
李世民点头承认李彦说的有理,如果不让他们独立,时间一久也就归入一个中心上。李彦说道:“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别对待,让他们始终有和汉人不是一个国家的心理。其实征服哪一个地方都不应该让他特殊化,而朝廷总是把他们区别开来,给优惠的政策,看着是照顾他们,但恰恰这点让他们认为和汉人不一样,是独立的。只要有点能力就想自己说了算,想独立王国。如果皇上能改变这点,我相信用不多长时间,都会归心。比如一个任用官员问题,以吐谷浑为例,这一次派进去的全是汉人官员,他们不也一样接受了吗?如果吐谷浑的人确实有能力,也可以上中原各州府任职,那样他们会认为中原任职的地方是他们的国家吗?渐渐的就会承认他们都是大唐的人。”
房玄龄说道:“高明,平等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政策。”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