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第 1/4 页)

    大禹,姓姒,传言为颛顼后裔,鲧(gun)的儿子。

    史记说鲧是颛顼的儿子,鲧生禹。

    但是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如果你们把这个‘生’,当做生孩子,那么鲧比颛顼还大一辈,这显然很离谱。

    我说过,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这句话本身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黄帝后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骆明一族,骆明又衍生出了白马一族,白马可能是那个部族的图腾。

    具体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总之名为白马。我猜啊……可能是龙裔图腾。古代白马是龙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马,被认为是龙裔。

    总之,鲧就是白马一族领袖。

    从记述者的角度来翻译,意思就是‘白马一族,是现在的鲧族’。

    我是以山海经为准的,所以鲧不是颛顼儿子。

    不过史记可能也非空穴来风,有一种说法是,颛顼的儿子之一是鲧曾,鲧曾生了鲧祖,鲧祖生了鲧父,鲧父生了鲧,鲧生了禹。

    这么算的话,颛顼是禹的六世祖。

    鲧可能是个谥号、尊号之类的,白马一族的领袖,世代都叫‘鲧’。

    因为世代都叫鲧,所以如何区分这几代鲧呢?于是就把最后一代叫做鲧,上一代叫鲧父,上上代叫鲧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鲧曾(曾祖父)。

    是颛顼儿子的,乃是鲧曾。司马迁可能没梳理清楚,直接记述为鲧,于是认为禹是颛顼的孙子。

    无论是哪种说法,不管鲧和禹,是黄帝分化的一支后裔,还是颛顼分化出去的一支后裔。

    他们都是根正苗红的黄帝一系血脉。

    然后问题来了,他们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显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过了我之前番外的,应该都懂。

    黄帝分封了十四个儿子,其中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姬毫无疑问是嫡系,十四个儿子,十二个姓,还有俩呢?还有俩也都姓姬。颛顼和帝喾分别继承。

    所以‘黄帝生骆明’,里面的骆明一族,应该是这十二个姓里其他的某个姓,比如姞(我猜的)。

    之后骆明一族,又分封了某个庶子一脉,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别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后,宗家一脉单传,部落式微,一直也没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马一族再也没有分化别的氏族。

    所以才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直接就是鲧了。

    如果是指个人,那这辈分短得离谱了。

    所以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须封新的姓。鲧禹姓姒,姒却不是黄帝分封的十二个姓,所以中间一定分化过一次。

    那一次,就是骆明生白马。如此便正好对上了。

    只分化过这一次,所以从黄帝到鲧,才如此的‘短’。

    从世系就能看得出来。

    姬姓极度强势,一代代疯狂开枝散叶,而白马一族,鲧之一系,却始终困在一隅,历代都没有能出人头地的大人物,以至于连续很多代,都没有扩充支脉,始终是宗家一姓单传。

    从第一代鲧开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鲧这个鲧那个,直到出了禹,成为了帝,还获得了‘大禹’这样的美谥。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没有别的说法,他从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们看来,这名字可以说是取得极好了。文命,多美的一个名字。

    但这其实,侧面表达了大禹小时候的地位……双字名,属于贱名。

    自古以来,单字为尊,双字为贱。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五胡乱华之前,都是传统。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喾,就叫‘夋’,夏启就叫‘启’,大羿就叫‘羿’,周人的祖先后稷,就叫‘稷’,初代商王成汤,就叫‘汤’。

    殷商甲骨文里祭祀的高祖王亥,并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汉高祖名‘季’,汉文帝名‘恒’,汉武帝名‘彻’。

    你们可能要说,汉宣帝不是叫刘病已吗?

    对,原名刘病已。还是襁褓,没有名字之时,就因为被巫蛊之祸牵连,被汉武帝下狱。四岁时大赦,送到祖母史家抚养。

    刘病已从小就在长安街头过着市井生活,原本皇位跟他没关系,取得是贱名。

    哪知道天命在他,昭帝死后,霍光扶植刘贺登基,结果他太昏君了,在位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坏事……

    大臣们受不了了,霍光果断把皇帝废了,即海昏侯。

    之后找来找去,最后把在街头长大的刘病已,接回皇宫扶植为帝。

    刘病已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为刘询……

    你们可能要说,颛顼不是俩字吗?

    颛顼并不是黑帝的名字,这个我说过,同样尧、舜,这也都不是名。

    舜是谥号,尧是谥号,大禹也是谥号。

    注意,‘大禹’是谥号,禹只是简称。他是第一个用两个字来表达谥号的人,谥号这东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个字谥号,汉以后偶尔会有两个字的谥号。唐宋开始不要脸了,七八个、十几个字的谥号,清朝最不要脸,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都有……

    但名字,晋朝以前,一个字为贵。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看过我前面解读的,应该还记得,我驳斥颛顼叫乾荒的说法。这里补充一下,当时我并没有提双名为贱的事,其实这也算是理由之一,颛顼名叫乾荒就离谱。

    同理,舜的名字,也没有记载。

    以舜小时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计是个特别贱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类的,大概这意思,所以没有流传。

    至于尧……按照尚书的说法,尧名为‘放勋’。

    ‘放勋’可能就相当于现代的‘大强’、‘铁根’这种名字吧。

    只是我们现代人,get不到上古的点。非要说有什么寓意,那就只能字面理解,‘放’古义是流放、驱离的意思,‘勋’的古义为:能成王功也。

    合起来作为一个名,意思就是‘驱逐功业’。

    典型的贱名,其实尧的童年也不好。

    按照史记的说法,在帝喾后面继位的,是长子帝挚。尧只是个小儿子,哥哥当了帝,直接把弟弟封到陶地,没发展几年,之后又转封到唐地……所以尧后来是陶唐氏。

    哪知道唐尧依然发育起来了,他人格魅力高,又有能力,部落经营地很好。

    尧靠着自己笼络声望等手段,再加上哥哥帝挚执政实在是太昏庸,所以各方诸侯废了帝挚,接尧回来继承大统。

    他这么爱刷声望,估计也和不受父亲、兄长重视的童年有关吧。(刷声望的事具体去看第一卷末尾免费番外)

    回归正题,魏晋之前,取名儿尽量取单名。

    因为古代夭折率高,所以孩子出生基本都是没有名字。稍微活到几岁时,才会取个小名儿,只是用来叫他,他知道是叫他,能应答就行了。

    放勋、病已、阿瞒都是这种小名。

    如果还没等有大名,爹就死了,或者爹不重视他,懒得再取个大名,那就有点惨了……

    以舜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被父母嫌弃的程度来看,我怀疑舜的真名,特别奇葩……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总之夏商周直到秦汉,乃至晋朝前期,都以单名为贵。

    只有黄巾军里的一些人,才会叫双名。三国里贵族出生还叫双名的,只有孙尚香……而正史其实并没有记载她,最早出于元杂剧。

    综上,大禹名叫姒文命,听起来很霸气,实则在当时是个贱名。

    ‘文’古义为花纹或纹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强调一点。后来引申出天命(上天的命令),人活着乃为了执行天命,而人死了,就是没命(上天不再给你命令了,你不必存在了)。继而才衍生出寿命、生命的意思,最开始就是命令的意思。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有刺配(我猜的),也有可能是把使命刻在身上的意思。

    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估计是族里的长辈给取了这么个名字,浪漫点地说法,就是把振兴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为何长辈不取单名,这跟他小时候整个家族地位卑微有关。

    按照周时期的说法,共工、三苗、鲧和驩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点,被流放者,全族被挂上罪人标签,排斥在整个炎黄文化圈的边缘。

    春秋时期的《左传》:‘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共工氏有罪,曾与颛顼争帝,还经常决堤放洪水。

    灌兜一族也有罪,据说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赶下帝位后,他和他的族人们估计不服舜。

    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灌兜就是丹朱,这个够扯得,我不讨论了。

    三苗你们都懂的,九黎后裔,一直都是罪族。历代的帝都在融合他们,舜的时期有重大突破,平定了三苗,禹的时期,彻底融合了三苗进炎黄系。

    最后一个,鲧族,罪名是:带着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没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结果被直接斩首,全族流放。

    四罪四凶,篇幅太大,山海经里也有,以后再讲。

    总之鲧族世代传袭,最后一代鲧王,就是禹的父亲。

    他治水失败,直接导致禹从小就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被流放者。小小年纪,禹就背负着白马一族的命运。

    当然,他比那年代真正的贱民要强得多,他有祖宗赐予的贵族姓氏:姒。

    也有很有文化的族老取的名字:文命。

    至少在我们看来,很好听,很有文化。所以禹属于落魄贵族世家,而非真正的贱民,乃是有家族底蕴的。

    那么禹登上帝位的功绩是什么呢?我想不会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讲山海经里的大禹治水之前,老规矩,倒叙。

    这回倒得比较多,因为在近现代,禹和夏朝,备受争议。

    虽然广大群众认可夏朝的存在,但是疑古派并不这么认为,国际学者也不承认。

    在近代,民国顾颉刚认为大禹是虫子,乃是商周时期鼎上的文化象征,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人。

    他认为大禹治水是神话,是周人编撰出来的神,而非人,原型乃是商朝鼎上的虫形纹路。

    连大禹都不存在,则夏朝也不存在。

    其论据,主要围绕,《说文》:禹,虫也。

    之后的疑古派,甚至直接多加一个字,说禹是蠕虫。

    我服了,禹这个字的象形,确实是个虫形。这一点,我在《非人》里阿蒙文明影响埃及文明那段剧情里,描述古埃及图腾乃应龙,襄助黄帝伐蚩尤时,也说了。

    另外商朝的鼎上,确实很多运用虫形纹路。

    但是,商周的虫形纹路,都是有脚的!而且脚越多越尊贵。

    毕竟很抽象,说它是虫子也好,是龙也可以啊。

    《说文》只是解释字,并非解释‘大禹’这个人。禹的谥号乃是大禹,这个‘大’字很重要,古人喜欢简称,真是省出了事啊。

    大虫非虫。鳞虫之长乃为龙。

    这是谥号,又不是禹的名字。拿这个否定禹的存在,说是周人对商鼎纹路的猜想和神化,完全是无稽之谈。

    这就好像……用康熙的谥号‘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来否定康熙的存在,认为这个皇帝,是民国人对清朝诏书上的一些美德文字的引申和神化,实际上不可能有这种皇帝……继而大清也是不存在的王朝,民国学者编著了一个封建王朝。

    本人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有人拿国际学术界,外国学者的说法去否定夏朝。

    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其实我国只有三千年历史,夏朝并没有考古实证’。

    这话,我都听烂了。

    都2020年了,不会还有人信这个吧?

    第一,确实没有考古实证‘夏’这个国家。

    但是只有三千年文明史是错误的,没有文物石锤夏朝,但是已经有无数文物石锤‘夏代’了。

    即那个时代,是有文明的,无论是二里头还是良渚遗址,都已经申遗成功。二里头存在的时期,覆盖了文献中的夏朝时期。良渚存在的时期超过了夏朝的时期。

    没有石锤是因为没有保存下来文字载体。

    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共有五千多个字。这难道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前面一定还有另一种象形文字。

    有人说,为何殷墟那么多甲骨文,就没有一个提到夏朝?

    很简单,首先一开始,其实连‘夏’这个字都没找出来,于是有人说甲骨文里怎么会没有夏字呢?所以没有夏朝。

    后来发现了有‘夏’这个字,象形为烈日高悬,一个人跪在太阳下。

    可见,疑古派也是在被不断打脸中的……

    不过有一说一,甲骨文因为只写了‘时夏’,所以确实也不能说夏是个国家。

    但是,甲骨文只破解了百分之三十……还有大量的甲骨文没有整理和破解。百分之三十没提到‘有夏’,我觉得很正常。

    其次,殷墟是商中后期的首都,是武丁及以后的商王所在地,那时候距离夏朝已经很久了。

    另外,所有甲骨文,都是商人做一件事情之前,占卜问神,或者做完一件事后,告祭祖宗的。

    人家祭祀自己的祖宗,主要是祭历代商王,提夏朝干嘛?

    二里头作为夏代遗址,没有发现文字,实在是个遗憾,其实发现青铜器上有‘文’这个字。但是没有更多的字了。

    反倒是七千年历史的良渚遗址,字多点,有十一个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只不过国际社会不认可那是文字,称其为‘甲骨刻符’。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讨逆 捞尸人 终极火力 1979黄金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修罗剑神 大国军垦 华娱从男模开始 混沌天帝诀 神州战神 重回1982小渔村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那年花开1981 开错外挂怎么办 我不是文豪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重燃青葱时代 文豪1978 男神,你人设崩了!
最多阅读 捞尸人 丹霄万里 理我一下 好运时间 斗爱之冠 蜜桃甜 漂亮朋友 顶级诱捕公式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覆水满杯 慢性沉迷 盖世神医 完美无缺 白色口哨 忤逆本能 黑天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穿书拯救悲惨反派 病弱反派饲养指南 强制霸爱:冷情BOSS,请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