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权(第 2/4 页)
刘权跟在陈铮身边二十年,或多或少知道点什么,陈铮也不会瞒他,时不时还会问一下他,只是陈铮问起来,他就权当忘了,记不住了,因为记不住才是他的本分,记住了,他就算是过界了,但真要说手腕,他可能会比不上那些内阁大臣,但要说纸上谈兵,他可能并不逊色,甚至对于纳兰,他也能说上几句中规中矩的话语。&1t;/p>
&1t;/p>
朝廷六部,为的是吏部,掌天下门生,这也是严党一行人的底气,其二是户部,掌全国赋税,也在越官手里,其三礼部,原本的尚书周东年算是个坦坦翁,十多年不掌事,手底下也被两位侍郎架空,而其中左侍郎魏攸也算是越官一流,右侍郎是西蜀那边过来的,至于刑部算是一半一半,有御史台和大理寺,刑部手上的权力也不如表面那么大,兵部算是原本西夏的老一辈,越官想插手,一时半会也寻不到门路,剩下的工部一群人,大多都是西蜀那边的人,在朝廷说不上什么话,属于扎实办事的一群人,刘权见过几个,一个个想为官,话都吐到嘴边,最后又咽下去的一群要脸实在人。&1t;/p>
&1t;/p>
而听里面人的意思,陈铮要除越官,只能从礼部和户部动手,而且最好是礼部,户部和吏部是越官一行人的底气,这一掌下去,千层浪一起,可能越官底子没了,但日后却是一滩乱账,谁来收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越官一干人觉得只是伤他们的筋,却不动他们的骨头,徐图为之,等到时机一到,那才是西夏改头换面的时候。&1t;/p>
&1t;/p>
刘权就在外面,手脚微颤,里面说的话语对了几分他不知道,但曾经陈铮赐字柳御史的时候,他可是就在旁边侍奉着,记得那会陈铮说了一句话,眼光独具,却心性不定,若是再晚些时候,这一子落下,啧啧,有人就要溃不成军了。&1t;/p>
&1t;/p>
这当中的晚些时候,不正好和里面人说的徐图为之相得益彰?&1t;/p>
&1t;/p>
也是这会,刘权听到背后有些声响,只见他面色不改的拍了拍衣领,又刻意弄出一点声响,紧接着尖着声音喜庆喊道:“卫公子可在里面?!圣上天恩,福泽卫家啊!”&1t;/p>
&1t;/p>
而屋内早知如此的徐江南瞥了一眼卫澈,有句话怎么说?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既然卫澈说了要帮他一把,徐江南也不会推脱矫情,要借势,不闹得满城皆知算什么。&1t;/p>
&1t;/p>
而卫澈在觉得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便想着回府更衣,是徐江南拖着他喝了两壶酒,第一壶酒下肚,他还不好说什么,等第二壶酒下肚,他再蠢也能知道徐江南的心思,只得无奈说道:“交友不慎。”但话是这么说,也没见卫澈有起身的意思。&1t;/p>
&1t;/p>
至于那些话,是徐江南故意说给刘权听的,卫澈能猜到几分,所以跟着演,却捉摸不透,因为有些时候他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徐江南明明没经历过朝中之事,对于形势把握却是谙熟于心,若是个官场沉浮数十载的人有此眼力这很正常,可徐江南的年纪摆明了与他一般,甚至还要少上一些,有此眼力,的确让他有些咋舌,咋舌之后同时又觉得有些庆幸,至少如果二人相对,自己应该很是头痛。&1t;/p>
&1t;/p>
而徐江南自然也不会同卫澈说是剑阁见论,当时那满屋子的大秦记论算得上数千年的朝廷变迁,他可不单单只是看了就算了,没日没夜透支虚脱,脑海如同被人生硬拓宽一般,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这才是真的瑰宝。&1t;/p>
&1t;/p>
但在当时卫澈的眼里,这些记事自然比不过那些江湖秘籍,心法运转,他自然也就没有太过重视,再者又说,这剑阁是卫家的,他要看随时都能看,也就不太重视,其实真有下一次,卫澈入剑阁,他可能还是看那些心法秘籍,这就是人性。&1t;/p>
&1t;/p>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