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悠悠的海风(二)(第 3/4 页)
之后,海军刘大提督又就此事召集了海军内部郎中及以上高官磋商了几次,然后形成统一意见,交于都督府都督级会议上讨论。
然而海军的意见在都督会议上遇到了挫折。
谁让有资格参加会议的都督、副都督们,除了刘某人外,全是陆军或者文官出身呢!
无论是纯陆军军官还是文职军官,在南下和北上之间,都倾向于北上开拓。
北边那么大一块兰贝大平原,几百年都不一定开发的完,嘴边这么快肥肉不赶紧捞到碗里来,何苦远渡重洋去南边凑热闹?
南边啊,一片汪洋,全是水,特别危险,不值当!
也就是海军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一力鼓吹南下。
这次海军只是想剿灭海盗,但谁知道海盗剿灭后,海军会不会得寸进尺?
不说这些主观因素,就说客观上的,海盗被剿灭了,总不能剿灭了就完了吧,胜利果实要不要维持?是不是要派舰队常年巡逻,以确保行动的意义,以防海盗死灰复燃?
对于陆军来说,海军的作用,就是保证自家的船队不会出事,只要自家的生意能做下去,管别人家的是死是活!
而且航道不靖,更有利于大夏垄断南方诸国的海贸生意,何乐而不为?
因此,刘海亮实在是没有盟友啊!
相较于海军这边的干净利落,大都督府一面倒的与海军唱反调,内阁那边就比较复杂了,支持宣扬武力和支持置之不理的各占半边。
支持置之不理的内阁大佬,除了打压海军外,基本上和陆军想法类似,觉得没必要,现阶段,或者说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大夏的重心都应当在北边,南边只要保证自家不被人从海上威胁——顺便保证生意畅通就行了,海盗什么的,只要不在太岁头上动手,就不用管他们。
他们有这样考虑的现实条件,那就是完全受大夏统治的人很少,能够有远洋贸易能力的除了大夏朝廷外,就只有两三家投奔大夏早的商业家族,海军护卫舰完全能照顾的过来,等以后下海的人多了,那肯定就不行了,但那是以后的事。
而支持出兵剿匪的大佬,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面子,余扶人死不死他们才不关心,但余扶人刚投靠大夏,紧跟着商船就被海盗屠了,这么不给面子,这是打谁的脸?大夏的脸也是一群海匪想打就打的吗?考虑过后果没有?
如果对此事大夏选择置之不理,不仅仅会在藩镇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海盗们感受不到大夏的威严,说不得以后就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对大夏本土商船下手。
所以,大夏虽然暂时对中、南部蓝海地区没有吞并野心,但,向整个蓝海地区施加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让宵小们对大夏产生畏惧,才会避免不好的事发生。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