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一条大河(第 4/4 页)
“若是劝不住父亲,就杀了他!保我高句丽人的昌盛才是大事!”
高琮诧异了一下,确定了高禅断气了之后,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高禅,亡。高琮接管兵马,上报军情。高元老头子大怒,准备调集重兵亲征。高琮上书劝,高元驳斥高琮:“我之大不幸,汝曹之大幸!”如此反复,三劝三驳,高元差点没被这个“蠢”儿子气死。不久,高封的母亲绝望得自缢而亡,还一把火烧了王宫。高元受了大惊,也病得不轻,亲征之事就此搁置下来。
又过了几天,一封王诏过来,立高琮为王世子,统领全国兵马。高琮,成了半个高句丽王了。
这些天来,徐清将高句丽人留下的各类物资清理完毕,驻守在鸭绿江边。没办法,就是他想渡河去“将剩勇追穷寇”,也没办法去了。何况他手下的三千骑兵如果不能带马过河,那就还比不上高句丽人一个步兵哩,加上徐清不想用自己手下的州兵去送命,故而就在河岸驻扎防守了。
驻扎起来也不是白驻扎,徐清在河岸后面几里的地方找到了个流民自己建立的小村,只有几户人家。徐清找到这村之后,命手下带着俘虏的高丽人在这里开垦荒地,造了许多房屋,然后建造城堡。
在边界死守其实是最消耗资源的,而最好的守边,其实是开发。让边界能够自己供应自己一斗米,就能剩下大后方五斗。
徐清想在这里建造一个军民合一的边界堡垒。这个堡垒将来交给来此镇守的农民, 农民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兵农结合,这是秦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一国战胜六国的重要保证。当然,这个堡垒也可以是监狱,所有被捉住的俘虏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劳改”。
对于现在的渤海来说,如果不能有效的建立战争体系,任何一场战争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特别是在徐清离开之后,渤海面临的挑战很大。
断红尘已经开拔前往奚族了,两面夹击之下,战胜的机率应该是比较大的。只要获得了那一大批人口物资,关键是在奚族人手里的奴隶,救出他们,也能给千疮百孔的渤海回红加蓝。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徐清立在河岸的土山上,看着这川流不息的鸭绿江,不自觉的哼唱起了这一首儿时便会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