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休养生息(下)(第 2/4 页)
到那时,天下好的话,就是安史之乱的情况,坏的话,衣冠南渡也有可能啊。
我们的根都是在北方,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王明握紧了拳头,他坚定的说道“我们几个都是西军出来的,当年敢和西贼打,今日也敢和北贼杀!”
姜德安慰的拍了拍王明的拳头说道“打仗的事情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吧。”
王明点点头,他也是从军队中出来的,对宋军现状很是了解,明白姜德的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姜德又和王明说了一会话,看王明也乏了,就让王明去休息,次日再说。
到了次日,姜德招来时迁询问大名府的军备。
时迁拿出一个册子递给姜德道“大名府上下军备情况均在此册。”
姜德打开翻阅了起来,大名府是大宋的北京,地位尊崇,又地理位置重要,西靠太行、东连河、济,南北要途之咽喉,无论是宋太宗还是宋真宗在对辽作战时,都把这里当做过指挥中心,因此驻扎了重兵。
宋朝建国初期的禁军约有十二万,宋太宗时期扩为十八万,到仁宗时期因为西夏崛起,全国军队约有一百二十五万,其中禁军八十万,神宗变法后,到宋哲宗时期有兵马七十万,其中禁军五十万万。而到徽宗时期,有兵马约八十万,其中禁军五十五万。
大名府做为北京,管辖河北九州兵马,合计有禁军六十七个指挥,厢军一百一十二个指挥,合计一百七十九个指挥,有禁军三万三千五百人,厢军五万五千人,另有乡兵义勇五十三个指挥,合计两万六千五百人。
因此从编制上来看,大名府可指挥的军队高达十一万五千人,不可谓不多,但这些不过是纸面上的数据罢了。
赵佶时期的宋军,最大问题就是吃空饷,河北此时整个情况是兵马只剩十之二三,其他的都是虚兵,只有在点兵的时候会出现一下。
也就是说,大名府这一京九州的兵马实际上只有不到三万人,分配到大名府,也就不到一万人了,其他的都被喝了兵血。
在大名府中,有兵马都监一人,兵马副都监一人,分别为闻达和李成,至于驻扎在大名府的大大小小五六十个指挥,有一大半的指挥使连兵刃都没怎么用过,这生意倒是做的各个不错。
按照时迁的打探,整个大名府的指挥中,也就数人对得起军人这个名字,其中最为能战的当属索超和杨志了。
这两个也都是姜德早已注意到的虎将了。
至于姜德之前打听到的关胜,却已经被调离了大名府,被派往永静军驻守。
索超其实级别并不高,姜德记得原著里说他是正牌军,但牌军根本就不是什么职位,而是指最低级的士兵,但这样的士兵在大名府比武的时候做为压轴之人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只能说是误写了。
此时姜德打探到的索超,位为大名府留守司账下都提辖,兼武卫军指挥使。
都提辖的意思是掌管所有提辖的人,提辖的工作是负责军旅训练的人,武卫军在大名府只有一个指挥,其他的指挥都在河北其他各处,这也是宋朝防止地方叛乱的办法。因此在大名府的武将排序中,索超的排位还是名列前茅的。
而杨志的身份则低了很多,他依旧是丢了官被发配来的,在比武中和索超战了个平手,被任为指挥使。
姜德又翻看了一下其他的指挥使的情况,其中被时迁评价为麾下可浪战的不过三四人,其余最好的也不过是能守城而战罢了,还有一大半麾下被评价为如同草寇。
姜德关上册子,问道“这些指挥使大都是什么出身?”
时迁回道“一半为武举出身,一小半为买官,只有四五人为军功提拔。”
武举是宋朝军官的重要来源方式,姜德问了那几个能战的人,发现只有一人出身武举,其他的都是从小兵当起,因军功累加而被提拔的。
“时迁,你在大名府打探了这么久了,我问你,如果我们要买指挥,需要多少钱?找谁合适?”姜德揉着眉头问道。
时迁笑嘻嘻的回道“侯爷问的好,这里面学问可是大了去了。
禁军空饷如此严重,其根源就在于上下同吃,互相遮掩。
一个步兵指挥有五百人的兵额,骑兵指挥四百兵额,这些兵额中首先最少要有两成的实额,否则点兵排演很难糊弄过去,按照军制,无论兵将,均有月俸、粮食、春冬衣、酱菜钱、三节赏赐和特支,只说这月俸,按照级别不同分为三十贯到三百文,分为二十三等,一个步兵指挥一年约有三万两千贯,一个骑兵指挥有四万三千贯。
由于要上下同吃,按照规矩是每往下发一层会漂没两三成左右,例如现在的步兵指挥的钱从三衙到厢就剩下两万五千贯,从厢发到军就剩下一万八千贯,从军发到指挥就只有一万四千贯了,再去掉实额需要的八千贯,指挥手里一年约得六千贯。
当然了,这还要户部、兵部、枢密院的老爷们心善,要是他们再漂没一些,到手里的大概就只有三四千贯了。
按照规矩,要买兵额,要一次性付出五倍的军饷,到时候上面会按照你的要求调整实额,一个指挥这样算起来,最少要两三万贯!
至于向谁买,在大名府里,当然是向留守司买,也就是侯爷的姨夫,梁中书梁世杰大人了。”
姜德听完不由翻了个白眼,只觉得生气到好笑,到指挥手里这军饷就莫名其妙少了一半,这实额能满都有鬼了,这还真的是从根子腐烂到底了。
这其实也是因为古代的军饷都是由军官层层代发,这就给了上下其手的机会,在后世的军饷都是直接打到个人账户,想再喝兵血虽然也不是不能假造身份,但确实困难了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姜德要把军饷尽量直接发放到个人的原因。
等华兴钱庄彻底铺开,姜德就会把所有官员、军人的俸禄全部直接通过钱庄转账,最大程度减少漂没的可能。
思路重新回来,要姜德向梁世杰买官....梁世杰已经怀疑姜德和梁山的关系了,再买下指挥练兵,恐怕梁世杰要跳起来打人了。
“还能从别人手里买吗?”姜德再问道。
时迁想了想说道“如果两个都监认可,也是无碍的。”
“好!立刻下帖子给闻达、李成,就说有一笔好买卖给他们做!”
——
琼楼的一间雅间中,闻达和李成一起说笑的走了进来,姜德站起迎道“小子姜子君见过两位大人。”
闻达和李成都知道姜德和梁世杰的关系,不敢怠慢,急忙回礼,两方坐下,姜德也认真的观察起二人。
说起来三人其实都见过几次面,但也没有深谈。
闻达善用大刀,长得面宽口阔,留着络腮胡子,李成则是尖细长脸,据说使得一手好弓箭。
按照时迁的说法,这二人都有勇力,但说武艺不下索超,可又比索超心黑肠毒,相比起来,闻达还要护短一些,李成则是眼中只有功名利禄。
三人先是说了一下风花雪月,很快就说到了正事。
姜德说道“二位大人应该也听说过,在下有几个结义兄弟,平日也不爱读书,只爱舞刀弄枪,因此在下想为几位结义兄弟求个武职。”
二人对视一眼,李成抚须笑道“我道是多大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姜小郎直接一封书信送来就是,我大名府禁厢一百七十余指挥,你想他们去哪里,吩咐一声就是,我们必然好好照顾。”
闻达也觉得以姜德的身份,这实在是一件太小的事情了,这禁军身份又不是什么举人进士,根本不值钱。
姜德呵呵摇手道“二位大人听在下说完,我这几位兄弟啊,别的本事没有,这志气却是不少,一心想学那卫霍,在马上取功名。
听闻大名府中有不少指挥都是空缺,不知?”
闻达和李成倒吸了一口气,这小子这么狠啊,一上来就要当指挥使?别人不知道,二人可是听说过姜德的结义兄弟,都是少年郎啊。
此时姜德不过刚刚二十出头,岳飞才十七,的确都年轻的可怕。
这十七岁的指挥使....能做什么?
喝兵血!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