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钱凤登门(第 2/4 页)
杨彦摆了摆手:“钱不是问题,本将建设水军的决心不会改变,只要能建成强大的水军,再多的投入本将也舍得,诸位怕是有怕不知,出海向东千里有倭国,蕴藏着亿万斤的银矿,再往东万里之遥,有数不清的黄金,亩产可达数千斤的粮食,若能得之,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强大舰队的基础上,东海水军,未来必须驶入大海,与风浪搏斗!“
“将军此言可真?”
蒋钊顿觉热血澎湃,作为一辈子与船打交道的人,对海洋何惧之有?
“千真万确!”
杨彦认真的点了点头。
荀华很怪异的看了眼杨彦,她不明白,杨彦是怎么知道的,就算郯子托梦,也不会托到那么远吧?万里之外,再联想到西厢记的背景就是万里之外的大罗马国,她发现,自家的檀郎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神秘意味。
杨彦却是随即就把目光移向了风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用硬帆,由芦苇、草席编成,西方的帆则是软帆,两种帆难说优劣,区别只是用途不同,硬帆用于江河与沿海地带,而要远航日本,乃至更远的地方,软帆比硬帆好用。
当然了,缝制软帆只是后话,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先建成水军,再出海演练海军,之后才会应用到软帆,虽然建设海军很难,但更难的是人的观念,否则就算建成了强大的海军,子孙后代搞个闭关锁国,一样玩完,就和郑和七下西洋一样,下完了,连图纸都烧了。
这种事情光靠行政命令没法解决,需要协调利益,慢慢引导,也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当农作物堆积如山,谷贱如泥,种田的收益小于做工的收益之时,民众会自发的从事工商业活动。
总之,关键是杨彦的寿命,一代人不够,就影响两代人,他活的越长,就越有可能引导民众走向大海。
不过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在青兖徐站稳阵脚。
……
由于与杨彦的翻脸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各家均是内紧外松,加强了戒备,杨彦还在沂水上行船的时候,一辆乌篷四望车驶向了孙家大门。
“来者何人,速速止步!”
护院部曲立刻喝问。
马车徐徐停下,车厢中,钻出一名童子,奉上名刺道:“长城钱士仪拜见孙家家主,请速通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