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赵恒的天伦之乐(第 2/3 页)
谁都想找个台阶下,官家看似抱怨的话就是在向太子表达心中的愧疚,这也是为什么陈琳会把官家的话告诉太子的原因,在陈琳看来,比起什么求仙问道,父慈子孝才是最好的。
大宋不需要长生不老的神仙,需要的只是健康的皇帝和仁孝的太子!
陈琳和赵祯一老一小的在景福宫殿前广场上来回渡步,就像俩只热锅上团团转的蚂蚁,相比起陈琳赵祯更加的担心,他是最不希望老爹挂掉的人,他现在还小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更加需要老爹的政治智慧。
最近赵祯看了许多老爹御批的奏疏和对奏,其中的手段之高明让他叹为观止,但也看到了对内有余对外不足的情况,相较于对付国内的种种手段,在对外政策上老爹就显得谨慎许多,或是说胆小更为贴切。
前年的党项叩边,大宋采纳了自己的坚壁清野政策收效很好,可转眼间就答应了党项人重开榷场的要求!
在赵祯看来只要回绝党项人的请求,就能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让他们损失十万人口,在封建时代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意味着根基和实力。
可大宋重开榷场,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党项人不惜以牲畜、皮货、药材、珠玉从商人手中换取,可狡猾的他们没有卖给大宋一匹战马!
这让赵祯怀疑大宋的官员脑袋是不是让驴给踢了?
榷场和普通的交易场所不同,它是受到政府严格控制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块茶砖都会记录在案,即使商人结保也不能绕过官员的监督。
最后赵祯向寇准请教时才发现,这些官员居然迂腐的认为不该乘人之危!赵祯气的差点发疯,这些官员之间明争暗斗的手段都去了哪里?内斗拿手外斗就如此不堪?
此时赵祯才觉得丁谓这种真小人的能臣有多重要!对自己人耍手段,对外更是如此,当年他可是兵不血刃的就平定川陕之地的叛乱,赵祯曾经仔细的查看当时的奏疏,其中的拉拢分化,挑拨离间让他拍案叫绝。
这种阴人的手段最适合对付外族,可丁谓却在朝堂中大搞党争,一步步的走向权利的巅峰,这种才能和他的地位完全不符,在赵祯看来,越是有能力的人越应该参与到政府的日常工作和计划中。
大宋的朝政离不开官员的处理,但像重开榷场这种事情最后的决定权依然在官家手中,整个大宋虽然打着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可实际上依然是皇帝乾坤独断。
唯一能制衡皇权的就是所谓的天,可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赵祯只能呵呵……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王朝出现昏君之后,它便会迅速土崩瓦解的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
陈彤从大殿中飞快的跑出,脚下踉跄着冲向陈琳兴奋的喊道:“天佑皇宋,官家醒了!”
一老一小同时转身快步的走进景福宫,当看到病榻上的皇帝虚弱的和胡远说这话,两人同时舒了一口气。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