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最后的时刻(二)(第 2/4 页)
那么,只有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剧变,高句丽国力虽然在半岛是三国之首,可与大唐相比,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如此大战,庞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延续了五个多月,耗费之巨,已经不是高句丽能承受的。
由此激起民间叛乱或者京城政变,概率很大。
但如果是这种情况,李勣没有任何反应的可能,因为,城中可战之兵不多,出城追击等于是孤军深入,需要防备敌人反身一击,围歼出城追击的唐军。
所以,唯一应对之道只能是静观其变。
可李勣不甘心,他不甘心让敌人如此全身而退。
就算明知道敌人后路被袭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没有,他依旧不甘心。
因为朝廷的援军来自西面,不可能绕过辽东城去袭扰敌军。
李沐的援兵来自海上,更不可能在敌后发动突袭。
新罗人在最东面,中间隔着整片高句丽国土,距离不下千里。
但李勣执意强迫自己,往敌人后路被袭这一方面去思考。
因为只有这样,李勣才能鼓起勇气,对撤退的敌人发起追击作战。
李勣列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李沐用兵向来不符常规;二是神机卫出于某种原因,改变了登陆方向;三是李沐令苏定方舍弃了鸭绿江一线,全力回援辽东城了。
还有让李勣下定决心的原因是,联军撤退得没有预兆,匆忙得连营帐等物都来不及收拾,说明他们遭遇了非常紧急的情况,使得他们不管不顾的撤退。
李勣终于选定了三个理由中的一个,那就是李沐的援兵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并没有按原定计划登陆石城,而是在半途登陆,千里奔袭,突袭了联军后方。
只有这条理由,最具有说服性。
向众将领分析了这一切。
李勣突然抬头,大声问道:“诸位将军,可敢随勣出城追击溃敌?”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