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说不通(第 2/3 页)
等到取好现钞,除了梅仁理,其他人都给了回复。
方鲁直:“不去。我基础太差,肯定听不懂的,去了也没用。”
郑斯文:“不了。靠突击是不行的。我想趁周末把真题再刷两遍,时间紧迫。”
胡思思:“我没兴趣。难道你真的想考本科?培训班帮不了你,这是命。”
只有吴钱银有点兴趣,问了一堆问题:“免费吗?不需要占位费吗?食宿也免费?真的都免费?那好,我去。”
胡周有些郁闷。
方鲁直和胡思思对高考大概已经绝望了吧?竟然一点自救的念头都没有。
梅仁理看来是真的与高考决裂了。想到他那特立独行的做派,只能祝他自求多福。
郑斯文虽然看起来用功,但那只能算是花傻力气吧?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这个道理,他到底是真不明白,还是穷得太久,已经穷到了不肯作任何投资的地步?
胡周又给他发了一条消息:“真的不用你出钱。”
他回道:“我真的没时间。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努力比较重要,补课未必有用。”
胡周又道:“马无夜草不肥。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压在新阳二中这种二流公立学校上啊!”
郑斯文回道:“就我们合众国来说,好的学校都是公立的。就其他大部分国家来看,大部分好的学校也是公立的。相比较于其他直面财富的竞争,高考是相对最好的途径。我堂姐就是农村考上复华大学的,没有经历过所谓的补习,而且,没有哪一个补习学校敢说补习了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还是要靠学习方法和用功程度。”
郑斯文有个考上万年青学校的堂姐。胡周有个考上万年青学校的堂兄。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有多少人补习,现在有多少人补习?
当年高考的难度如何,现在又如何?
以当年的考分,是否能达到现在的录取分数线?
还有,当年差一个1分,全省排名落差几百名,现在呢?
郑斯文啊郑斯文,你书读了那么多,怎么还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