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门五层修行法(第 2/3 页)
——————
一片花瓣自天上飘落,花海中一只玉手接住花瓣,花海仙子悠悠道:
“这是要结亲啦,本仙子当然要去恭贺了,这么快就与那小子,不对,不是那小子,这怎么行!枉费本仙子一片心意,我的道心会有损的。不行,一定要去责问为什么!”花海仙子有些生气,摇身一变,化作一位普通女子,茎钗布衣御风而去。
——————
枣林内,五名弟子各自熟悉术法、法宝,少年则将收徒和去大梁国都的事通过传信玉简发出后,等到的回音是:去大陈使团馆驿。
也没有再往深了想,见弟子们都在静心修炼,自己作为师尊,儒门功法必须要传授给他们,这五个境界的弟子究竟要怎样的功法才能都合适,既不拔高,让五弟子够不着,也不拖累,让大弟子浪费时间。看来要耗费一番心思,给他们一一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儒家功法,看来教弟子比当弟子难多了!
近午时,众弟子自修行中恢复,少年一脸欣慰之色。
“众位弟子,今日便是为师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主要将儒门修行的纲要给你们概述一下,由于你们的修为差别过大,从第二堂课为师就要结合各人的境界分别授课。”少年坐在方台上,看着下面盘坐众弟子,一株高大枣树遮荫蔽日,就在这树下,少年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儒门修行大致分五个阶段,恰好是对应修行中的前五个境界,儒门修行之道也是遵循大道之法,师祖在这方面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儒门之精要,这第一层便是正心正骨,心正则大道笔直,身正则阴邪不侵,此为儒门入道的不二法门,正心必须通读儒家经典,以明志,正身则用儒门秘术正脊骨、窍穴和静脉,我们儒门要得就是方直平正。接下来我会给你们正骨,至于儒学经典则有墨中负责传授。”
少年停顿一下,看了下面的众弟子,宋墨中正在记录,秋阳瞪大眼睛,出云心有忐忑,石敢当和冯七则是若有所思,少年继续传道:
“儒门修行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精思法要,大家都知道,儒门修行的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从何而出,便是一百零八处窍穴,这一百零八处窍穴要依浩然之势修正,如果经过第一层,那么第二层的浩然正气便由内而发,浑然天成,如果不是从正心正骨开始修行,那么在第二层就要多以些功夫,你们境界高的,可遵照,“艮背法”。所谓艮背法,本质是正上中下根器以入道之用,其用功主要在六证“知止、、定、静、安、虑、得”通过此六部完成精思的过程,使心火入肾,从其根源将一百零八处窍穴调正。何为精思,便是熟知儒家精要而思之,浩然正气便是有源之水,浩浩汤汤,没有枯竭。”
看到出云的欣喜,少年又继续道:
“儒门的第三层心法是存养本心之法,其实只要能够静心对灵力和元气颐养,培根固元,其实,师祖的传弟子的“端而虚,勉而一”心法就是这个,其实黄帝“抱虚守一”也就是这个。通天地之人曰儒。这样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实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沟通的,沟通的方式为“存诚”,因此,从第三层开始便算是真正踏上修仙路,对应的是金丹境,金丹以下皆凡人,便是这个道理,这第三层就是以后修行大道根本,沟通天地便是从第三层开始,人力有竭,天道无尽,遵循天道到天道为我用,便不再是凡人。”
少年还是再次停顿,等待宋墨中的记录和领悟。
“儒学第四层,就是格物,儒家的“中正之道”。说简单点就是以物观物,因物付物,不为情动不为物累。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佛家是以心观物、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则是双向的,就是以物观物,那里还有我,还有功名富贵,七情六欲,以物观物,这才符合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易》曰:“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有动则必有善恶、是非、祸福、得失,无动则凡百俱泯,心自然也就动了。佛家是以主观的心灵为万物的尺度,儒家则不然,格物之物,不是具体的事物。是指主体无言而物化后的精神景界,就是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是观天地万物,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格物。格物的方法就是《易》中的贞观法,伏羲作太极的时候就是通过观天地而悟道的,格物法也不出此传统——天人感应。总的来讲“格物”就是圣人之道,也就是学天地之道。具体的修行方式应该从六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六部来完,成其神圣化功之道,格物就应该是体万物而不移。 ”
这时,秋阳和出云已尽是迷茫之色,少年点头安慰,那意思你们别着急,这可是元婴境的修士才能感悟到的。此刻冯七面露欣喜,从开始修行便是一个人在前行,偶尔石仙会指点一下,但人妖修行法门有差异,现在终于有师父教导了,仅是短短的几句,便胜似苦修百年。石仙石敢当脸色越发凝重,师尊的一席话,抵他千年修行。现在宋墨中开始专心记录了,偶有心得,反而最为平和。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