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名士激辩,各怀鬼胎(第 3/4 页)
“自然是外敌大于国贼,国贼大于宵小,然姑娘可能不太擅长军事,过于想当然了。”诸葛亮平静地道。
“剿除国贼,不能凭一时义愤,需要积聚实力,若非如此,我主在许昌时,早已以身相博,并非我主畏死,而是徒劳无功,匹夫之勇,徒损性命,只有积攒了实力,才能一举破曹,光复大汉。”
“先生说话过于牵强了吧。”王异秀眉舒展,微笑着看向诸葛亮:“如今曹操大军在北,正是中原空虚之时,夏侯渊被玄德公击败以后,与宛城张辽合兵,共计三万人,加上许昌洛阳各地守军,也不会超过五万。
而且除了张辽两万本部,其余皆没什么战力。
玄德公大败韩遂后,握兵十余万,其中骑兵六七万,原本韩遂控制的军阀纷纷转投玄德公,实力大增,反观韩遂剩下数万军队,人心不齐,被玄德公击败后,将士惶恐,毫无战力,绝不敢主动进攻。
玄德公只需留下三到五万人防备西凉,倾十万大军入许昌,到时川军严颜佯动于樊城,牵制曹军兵力,以西凉骑兵锋锐,关张赵马陈等盖世猛将,再加上诸葛先生之智,岂不势如破竹?营救天子,不是难事吧?”
“若如此,我军孤军深入,曹贼闻得风声,数十万大军南下,我军当如何?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怎么会?玄德公若不是曹贼对手,大可带着天子南下投靠蜀候啊,诸葛先生不是说玄德公一颗赤胆忠心吗?
那割据一方,和与蜀候合兵,应该不是什么困难事吧?除非……玄德公还是想自成大业,想多占地盘,为自己打天下?”
“这……”
这种开放性的辩论,众人围观,便不能就事论事,道德,忠义,必须挂在嘴边,也是最大的旗帜,王异咬着刘备必须马上出兵中原,牺牲自己,成全大义,占尽道德优势,自己能说什么?
“韩遂已经投靠曹操,若我主被迫与蜀候合兵,岂不是拱手将长安及整个雍州送与曹贼,我主如何对得起刚刚光复的雍州百姓?”
诸葛亮只能以大义反制大义。
“这个诸葛先生放心,玄德公率大军拼死一搏,救回天子,曹操倾兵南下,北方空虚,解袁家公子于倒悬,袁家在河北树大根深,只要活得喘息之机,必可恢复,这不比一个雍州更好吗?
更何况韩遂表面从贼,其实心里未必死心塌地,玄德公离开雍州后,曹操也不能那么轻易入主,难道诸葛先生没见,钟繇什么时候第一次进入长安?
那个时候,包括韩遂马腾在内,都名义上投靠了曹操,可是实际呢?曹操真的控制了他们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