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 3/4 页)
樊梨香仰躺在隐囊上,看着陈应笑道:“你是怕我斗不过那庞统吧,你放心,对付聪明人,有对付聪明人的办法,对于庞统,我不会去算计他的,那是白费心机。
你只需要派人监视着他,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等,等待时机,等待合适的时机,然后抓住时机,只要时机到了,天要他亡,他想不死都难。”
樊梨香做出一个五指握拳的动作。
陈应看着樊梨香,发现这个曾经的小姐,似乎没变,还是如以前一般心计狠辣,而又似乎变了,以前她做的事都为两个目的,一件事是保住官位,第二件事是保住性命,可是现在,对付庞统似乎与这两者都没有关系。
…………
近二十万难民浩浩荡荡进入襄阳郊外,川军大批士兵从营中开出,张任率数十员将领带队,涌向难民队伍。
看着杀气腾腾的川军,难民都有些惊慌失措,直到那些川军士兵分布原野,将整个原野隔成一条一条的大道,难民被隔离开来,虽然过程有些粗暴,但是没有伤亡。
看着每条道路前方,一名小将开始阻止难民次序进入帐篷区域,难民们终于明白了川军的用意。
难民分成几十路,被士兵引导着进入各个帐篷区域,这时每个帐篷里面都已经有人,帐篷前的台子上放着布施的碗和饭桶,每十个帐篷后面一个大锅,现煮着食物。
难民们走在帐篷中间,像逛街一般,旁边野菜和粥的味道飘进鼻中,几日没吃过一顿好饭的难民都充满了渴望。
可是难民并没有被带着去吃饭,而是被先带进了一个广场一般大的大帐棚,里面铺着成片的稻草,难民们知道这应该就是给自己住的地方,虽然简陋,但是总好过这几日一直在雨中奔走。
这样的大帐棚还有很多处,当进入大帐棚时,难民都会领到一件衣服,都是旧衣,料子和款式各种各样,有的还有破洞,有的仍显华贵,这些都是襄阳上百万的百姓和世族捐赠的。
许多贫穷人家,家里一件衣服也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父传子,子传弟,弟传孙,一件衣服前前后后穿十几年是很正常的。
可是自从上次典礼之后,樊梨香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讲之后,襄江石碑石人出土以后,这些百姓还是咬着牙,捐出了一件件破衣服。
在绵绵细雨中淋了几天的难民,看到干燥干净的衣服,内心都暖烘烘的,有的从襄阳逃出去又回来的难民,忍不住眼圈发红,拿着干衣服,领了一根竹签,连头也不敢抬,就进了帐篷之中。
竹签上标的是床号,其实就是稻草铺的序位号,各自按标签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不认识字,只能按符号找。
其实就算认识字也没用,因为上面是刘璋让标注的阿拉伯数字,普天之下,除了刘璋和黄玥,没有第三个人认识。
两天时间,二十万根竹签,还要分别在床头标记,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时间紧迫,刘璋不得不给准备的官员出了这个主意。
而让刘璋想不到的是,这一次赈灾之后,阿拉伯数字开始风靡天下,它不但简洁,易于书写,易于计算,同时也是爱心的标志,只要看到它,就看到了襄阳城外,二十万难民得到救助的场景,让所有灾民难以忘怀。
这次救助,是襄阳全面的团结,世族,官府和百姓,几乎都出了最大的力量,也是三国之前,一次性规模最大、秩序最稳的一次救助,史无前例,阿拉伯数字就是这次救助的见证者。
二十万难民被有条不紊地引领到帐篷,再拿着自己的号签去相应的施粥棚领取饭菜,整个帐篷区域人声鼎沸,却并不见混乱,一些母亲在喂孩子喝粥,一些年轻人在服侍老人,一些在路上死了亲人的人在默默哭泣,一些原本是襄阳人,现在却沦为的难民的百姓低头发呆。
士兵监视着煮粥的锅,是否是煮熟了才舀出来,军医穿梭在帐篷之间,有发烧者,立刻隔离治疗。
只有一些年轻人似乎无所事事,几口喝了稀粥,东张西望。
“有鹿肉汤喝吗?”一名年轻人到一个世族的帐篷下问,帐篷旁一个硕大的“庞”字。
“这个季节野鹿不下蛋。”施粥的人随口回答道。
那年轻人立刻凑近,小声道:“黄香后人。”
“先进城内,后夜三更。”施粥人端给年轻人一碗稀粥。
年轻人将碗一举,哈哈一笑,大声道:“谢啦,可惜没肉。”
曲凌尘戴着黑纱笠,穿着布衣混在难民之中,因为排队,杨开带来策应的人被打散了。
曲凌尘小心查看着周围环境,秩序井然,但是这里面显然除了吴俊的人,还有大量的可疑之人,尽管刻意伪装,但在这种秩序下,神情的不同,凭着曲凌尘的敏锐,也暴露无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