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徐庶的锦囊(二)(第 3/4 页)
李严沉吟一下:“是。”
“樊梨香。”
“在。”樊梨香踏步出列。
“你是荆南农民军领袖,在庶族和寒门中威望甚高,在襄江之难,也让襄江两岸人民家喻户晓,李严负责整体把关,你就负责宣读政令,贴告示浪费布匹,本官没那么多布,百姓也看不懂。
你的兵马不用承担作战任务,带着你手下的人分散到襄阳城内城郊,各处宣讲,务必让所有老百姓都知道我们有这三个政令,并且知道这三个政令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刘璋想了一下,又道:“那些逃走的世族和寒门土地,一律收归朝廷,并让给缺少土地的人家耕种,没有租税,只有赋税。”
以前刘璋一直陷入一个误区,土地令平租,收取租税,认为名正言顺,现在才发现,赋税与租税一字之差,让租种者心情完全不一样,租税,说明是租国家的,赋税,就好像土地是自己的一般,仅仅是不能买卖。
租税感觉是附加的费用,而上缴给国家的赋税不是天经地义的么?变了一字,税还是收那么多,租种者心情完全不一样。
“怎么调动民心,你应该知道。”刘璋看着樊梨香道,对于蛊惑人心,刘璋对樊梨香还是很有信心的。
“是。”樊梨香答应一声,如淡淡远山的秀眉微微下垂,心里对刘璋那句:“你的兵马不用承担作战任务”,让樊梨香有些不爽,自己这支农民军,看来不但其他将领瞧不起,连刘璋也瞧不起,自己就算不会打仗,也一定要让他们见识一下这支军队的厉害。
布置完一切,刘璋舒了一口气,手里揣着徐庶给的那个锦囊,脑海中又浮现出徐庶在锦囊中说的话。
锦囊开头,徐庶诉说了自己的心境。
当年为寒门,与多少庶族寒门一样,徐庶渴望融入世族一员,做梦都想,这也是他发奋学武学文的原因,就是想在能力上远远超过那些世族子弟,获得他们的认可。
可是,大汉四百年形成的风气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徐庶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寒门的身份,始终低人一等,最后,是司马徽改变了这一切,徐庶拜在司马徽门下,终于获得了门阀子弟的认可,终于可以与那些豪门子弟一起,座谈古今。
可是,当司马徽以恩情相迫,要自己投靠刘表,而庞统与诸葛亮却可自由选择的时候,徐庶十年迷梦,大梦初醒,实际上,自己的庶族地位从来没有改变过。
徐庶在锦囊里说了一句话,刘璋印象深刻。
“若当年有皇叔,不会有今日之徐庶。”
很多寒门的优秀子弟,如果不与世族相善,根本不可能出人头地,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徐庶在锦囊里说,其实,从心里来讲,他从来不想与刘璋对敌,而是打心里渴望刘璋能成功。
“师门恩情,庶不得不与皇叔对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