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清真西寺的阿訇(第 1/3 页)
莲湖区,洒金桥清真西寺。
中午2:3o。
洒金桥的清真西寺位于洒金桥十字路口,地处繁华地段。
据说现在的清真西寺已经是中国传统建筑和阿拉伯风格相结合的群落,楼门洞内和清真中寺一样摆放着一对古旧石墩。
据网易拜罗依特博客介绍,洒金桥清真西寺所在地原来为佛教的“海会庵”,旧有大殿三间,在清光绪三十二年被改为回教国民小学校,后来因为教派之争于民国十五年,由脱离洒金桥北寺的教民集巨资购买此地改建为清真寺。适逢当时担任国民第一军第七师师长的马鸿逵到陕,遂提“清真西寺”四大字匾额而始成立。
通常清真寺里都有阿訇全面执掌,而这座清真西寺里的执掌阿訇便是阿丹阿訇,也就是烟雨婆婆信中提到的那位孙正阿訇。
阿訇,又译阿衡、阿洪。在波斯语地区是对伊斯-兰教教师的尊称。中国用以称呼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
中国的阿訇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开学阿訇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散班阿訇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阿訇经数年伊斯-兰教育与培训,替圣传教,弘扬伊斯-兰。
孙正阿訇一直被大家尊称为阿丹阿訇,而阿丹是孙正阿訇的经名。
所谓经名,是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用名。亦称教名。因多采用和其它古典经籍中提到的历代圣贤的名字命名,故又称起经名。
起经名是伊斯-兰教的礼法制度之一,有段圣训说:婴儿出生后父亲应在第七日“为其宰羊、命名、剃胎”。
伊斯-兰教法规定,对孩子的关怀、教育应从择名开始,故规定婴儿出生后,父亲应尽的义务有五项:
、第七日宰羊,为婴儿选择一美好的名字,以祝愿其一生吉庆;2、为男孩行割礼;3、疼爱、关怀孩子,注意其健康成长;4、经常对其进行教育、训导,使其坚守教规、礼仪和公德;5、成年后,即为其择配偶。因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很重视这一礼制。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穆-斯林一般都请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其婴儿起经名,这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的一种悠久历史传统和习惯。
由于烟雨也是回民,所以她也有一个很好听的经名——贾米拉,其寓意美丽的意思。
而她的婆婆童淑颖的经名是伊玛尼,其所代表的含义是信仰,这也是她婆婆从小教导烟雨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做一个人美心更美的好女孩的原因。
当烟雨从君悦大酒店打车来到西大街桥梓口时,考虑到大麦市街太过拥堵,便下车决定徒步赶往洒金桥清真西寺,去当面请教一下阿丹阿訇,到底她婆婆信中的婚约是怎么回事。
只是烟雨知道阿丹阿訇德高望重,通常事务繁忙,所以烟雨担心去了寺里未必能见到阿丹阿訇,只能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碰碰运气了。
好在她刚来到清真西寺门口,就看见阿丹阿訇正从寺里出来,在略微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鼓起勇气快步来到了阿丹阿訇面前。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