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135章 捷报先传戚虎帅(第 1/3 页)

    不同的国情,造就了不同的军队风格和作战方式。

    日本民族性格喜欢从细微处着手,无论何种事情都要精益求精,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做什么都要搞得精细无比,反应到工匠身上,就是可以用极长的时间,极其细致的制造武器,所以倭刀、倭铳(火枪)之精湛闻名于世。

    大明在这方面就要差些,中国历代不缺能工巧匠,但明朝在国家层面实行匠户制度,匠户们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生产积极性,生活只比奴隶过得稍好一点点,根本不肯花心思制造精良的器械,同时负责的官员上下其手偷工减料,制成品就更加不堪了,很长时间里兵器的质量赶不上日本。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国土狭窄资源短缺,工匠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来精心制造一柄武士刀或者一支火枪,却不可能拿大量的铁或者铜来铸造真正的大炮,一个只能发射石头炮弹和粗杆长矛的原始火炮,就誉以“国崩”之名,被视为军国重器了。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于奇葩的匠户制度,器物精度赶不上日本,但绝对不缺铸炮的原料,何况炮的体积大、管壁厚,就算加工精度稍差些,对威力的影响也不大,匠户们乐于出品。官吏也能扣到更多油水,一门炮要当多少支火枪啊?

    于是大体上,日军善使被称为铁炮的日式火枪,明军则批量装备真正的大炮。

    秦林设在南京的兵器作坊扩建为金陵兵工厂,改革匠户制度,实行计件工资、流水线作业,生产的枪炮质量大幅提高,除了供应锦衣官校,还为工部专为蓟镇新军所设的匠作坊提供技术指导,现在蓟镇新军装备的迅雷枪、掣电枪,技术水平已优于日军的铁炮。

    同时新军延续了明军自朱元璋时代开始的大批装备火炮的传统,因为他们的统帅戚继光非常喜欢火器,戚家军装备热兵器的比例,竟比欧洲三十年后的军事改革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军队还要高得多。

    戚老虎,也是戚大炮,当年东南抗倭,戚家军就用鸟铳和虎蹲炮打死了许多倭寇,时隔二十年,戚家军的炮火再次往日寇的头顶倾泻。

    而且加倍猛烈!

    隆隆炮声中,八十门大炮同时喷射出恐怖的烈焰,大地震颤,风云激荡,炽热的弹雨以铺天盖地之势砸向牡丹峰。

    负责为明军引路的朝鲜大臣李元翼,亲眼目睹这一幕之后,以激动万分的心情在《平倭实录》中写道:“倭寇攻平壤之日,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今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言状,触之无不裂破,犯之无不焦烂!”

    可身处炮口之下的日军,感受就截然相反了,一团团炽热的炮口焰,仿佛来自地狱的死亡之花,冲着他们欢快的绽放。

    携带巨大动能的霰弹弹丸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一百二十步的距离,穿透夯土垒成的胸墙,狠狠扎进日军的身体。停止作用释放出的巨大动能,往往把中弹的日军掀翻,击断他的骨骼、震碎他的内脏,让侵略者肮脏的血猛烈喷溅,染红了牡丹峰的土地。

    可笑日军在平壤与明军前次交战,祖承训在错误命令指引下轻敌冒进,以适合野外冲锋的辽东铁骑去和日军打巷战,装备的三眼铳在威力和精度上都无法与日式铁炮相提并论,从而大败亏输,日军就以为明军技止此尔,在牡丹峰的阵地配置和工事修筑,都以防三眼铳,最多以防日式铁炮为基础。

    没想到明军根本不用枪,直接上大炮,第一轮炮火就给毫无防范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红楼琏二爷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骗了康熙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我的谍战岁月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活埋大清朝 寒门崛起 大清要完 我在现代留过学 不是吧君子也防 晋末长剑 蜀汉之庄稼汉 谍影:命令与征服 大唐腾飞之路 大明烟火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沉溺 希腊神话 机战之无限边境 秘密部队之龙焱 星海王座 大清要完 撩神[快穿] 办公室潜规则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明末逐鹿天下 大汉帝国风云录 冰川天女传 不是吧君子也防 嬉游花丛 木叶之风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