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 1/2 页)

    “皇上,这是江南各区的省级划分图还有内阁拟定的布政使名单。”年关将近,内阁、天策府以及律法院的事情基本上都快要结束了,今天是天启二年腊月二十八,也是天启年的最后两天,一大早岑天时就将内阁关于明年的江南省级划分的回报递给了李玄清。

    “你们内阁抽调的布政使名单做的还不错嘛,考虑到了南北平衡。”李玄清看了看笑道。岑天时拟定的布政使名单基本上都是从老区抽调的近年来政绩卓越的刺史,但是也考虑了中原新区的几名刺史以及两名从江南投诚的人员,基本上算是照顾到了各区域平衡。其实行政学院开设至今也培养了不少青年文官。对于执政而言,年轻人可能会经验不足,但是在开创性和创新性上面比起老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加上李玄清建立的政治制度不同于以前历朝历代,所以岑天时他们选择的也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居多。

    李玄清放下这些忽然想起一件事,笑道:“对了,之前咱们俘获的其他各藩镇的重要人员你们内阁怎么安排的?”几乎是从李克用开始,天策军6续俘虏了不少以前各藩镇的重要的文臣武将,除了像葛存周等反正人员现在已经编入现役以外,大部分都没有留用。

    岑天时见到李玄清忽然问起这件事愣了一下随即道:“部分十恶不赦的交给律法院判决配到灵州和丰州等地进行劳改了,剩下的基本上都赋闲在家或者交给各地监视居住。只有少部分原本就和我大唐关系较好的留在长安,或者冲任各部顾问,或者辅助地方官安定地方去了。”

    “我打算从中挑选部分人士汇合咱们培养的部分文士建立一所博物院,编修唐史,顺便整修历代史籍,研究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让后世子孙不至于忘记历史。对于以前记载不详的历史也要从各地出土文物当中寻找蛛丝马迹,梳理我华夏千年的历史脉络。”李玄清想了想将后世的历史博物院之类的理念说了出来道:“历史不能间断,以史为鉴是我等执政者永恒的铁律,这件事内阁着教育部暂时先抓一下吧,等到以后专职成立一个部门。”由于李玄清建立新朝以后大量前朝的太史院钦天监之类的官职部门全部裁撤,加上律法院建立以后之前的刑部和大理寺等等重叠的部门也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大量以前的闲置人员反倒成了社会负担,这些人信奉的还是以前学而优则仕的准则,时刻都想着做官,以至于每年行政学院招生的时候都有大量的前朝官员前来考试,写出来的考卷也都是以前的见解。

    “这样,内阁讨论一下,成立一个科学院,下设天文历法、历史文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帝国的力量推动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前进。”李玄清想了想觉得有必要成立后世的中科院这样类似的机构。

    “这件事交给内阁来办,我会拟定出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的。”岑天时对于这个科学院没什么概念,但是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点点头之后,反倒是对于李玄清说的重修唐史很感兴趣,搓了搓手笑道:“皇上真的打算编修唐史啊?咱们也叫大唐啊,没有人自己给自己编修历史的,这个怎么算?”

    “咱们是全新的大唐帝国,和以前的王朝不一样。以前的唐史就修到昭宗朝为止。”李玄清笑道:“以后的全部改成帝国史。史书编写模式也要重修修改,最好改成编年体。”李玄清对于古代史籍采用的记传体有点奇怪,这倒不是记传体不好,只是他不习惯这种模式,而且记传体的弊端也很明显。

    岑天时点点头将这些都记下来之后出去去招人筹划这件事,修史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国力的象征,历朝历代只有盛世才会修史,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

    “大哥哥要修唐史了?该叫什么呢?新唐史?”岑天时走后巧兮从后面走过来笑嘻嘻的看着李玄清道:“现在新唐史好像还没出来吧?我想想看旧唐史出来没有啊。”

    李玄清对于这件事倒是没有岑天时那么重视,走过来拉着巧兮边走边笑道:“最近忙天翔和薛洋的婚礼忙得怎么样了?日子选了没?”

    “岑先生说正月初九是个好日子,他们俩就定在那一天,刚好兰槿的家人也能够赶过来。”巧兮一说起这件事顿时兴致勃勃道:“薛大哥好像还不好意思,还好徐英大哥帮着张罗府邸和家里的事情,否则的话这兰槿在长安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李玄清也知道这些军中大光棍除了之前有家室的基本上都是常年住军营,所以在长安哪有什么住的地方?所以想了想道:“我看咱们是需要在长安准备点房子到时候分给他们,谁成亲送一套房子,这办法不错。”

    “那我可得提前准备了,现在长安的房价可贵了,而且供不应求。”巧兮笑道:“幸好工业集团这几年收入不错,否则可买不起了。”巧兮盘算着准备开一家房地产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开了。

    年关将近,两人也没什么事,所以说说笑笑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岑天时那边却把修唐史的事情认真抓了起来,还从以前的老臣当中选了几个学问人品靠得住的招到长安亲自布置任务,建了一所像模像样的史学馆,除了修唐史,还要重修以前的历朝历代史书,按照新时代的标准重修史书。这个任务也向天下读书人表明,至少大唐帝国在承前启后方面还是有所作为的。

    而且这件事也很快传到了在职的那些官员将领的耳中,加上年前回长安述职的官员和将领络绎不绝,很快就随着他们传遍了天下,修订史书在大多数老百姓心中可是一件大事,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帝国要重新录用之前的那些人才了,一个个激动不已。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不是吧君子也防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大明烟火 红楼琏二爷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谍影:命令与征服 大清要完 我的谍战岁月 大唐腾飞之路 晋末长剑 寒门崛起 蜀汉之庄稼汉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嬉游花丛 沉溺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大汉帝国风云录 大清要完 星海王座 全唐诗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世子妃 冰川天女传 办公室潜规则 秘密部队之龙焱 木叶之风暴之主 三国之暴君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