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拨乱反正(第 3/4 页)
话都说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么?朝廷诸公互相看看,默默无言。最后还是王允站了出来,弱弱的说了一句:&1t;/p>
“此举,不符合朝廷体制……”算是抗议。&1t;/p>
耳听得王允这样说,何太后一下子翻了脸色:&1t;/p>
“那袁氏逆党犯上作乱时,朝廷体制何在?!倘若朝廷体制有用,我两位兄长怎么会死?!”&1t;/p>
这话说的声色俱厉,一下子将王允镇住了,紧接着便诺诺无言。刘玄德的提议,以及一系列官员变动,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通过。&1t;/p>
一方面,刘玄德对于冀州的掌控得到了巨大提升——甚至比起汉末,原本历史上的那些“割据军阀”更强。强大的多——&1t;/p>
汉末三国时代的割据军阀,诸州牧虽然理论上拥有全州的行政权力。但因为诸郡国长官,并非是他们任命的,并且诸郡国长官,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与极强的独立性。所以在很多时候,汉末初期,由州牧转变为“割据军阀”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地盘的掌控非常差。&1t;/p>
甚至很多时候,因为威望,以及更重要的,具体的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诸郡守,国相支持的州牧们,政令都出不了门。&1t;/p>
如同刘岱、刘繇兄弟,或者幽州牧刘虞那样。与下属郡国长官对立,甚至冀州牧韩馥,更是被被自己的下属的太守给篡了权……&1t;/p>
而在汉末割据后期,这个情况得到了一定解决。后期的割据诸侯们牵州连郡的,地盘都是从别人手里抢的,下属的郡国长官,或者是投靠了自己的小弟,甚至干脆是自己任命的。自然指挥得动。甚至连郡国长官的任免权力,都从中央转移到了地方。&1t;/p>
如同袁绍那样,愉快的自行其是,连州牧这样的大员都能任命了。&1t;/p>
但是他们对于自身的领地的控制,恐怕仍旧做不到如刘玄德对冀州一样强。&1t;/p>
归根结底,是因为世家的存在。&1t;/p>
为了获取当地世家的支持,割据军阀们必须要与地方世家分享权力……比较著名的如同荆州的蔡氏、蒯氏,还有徐州的陈氏那样。更不用提江东的那些混蛋们。&1t;/p>
即使是如曹操那样的枭雄,也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世家进行妥协。&1t;/p>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割据诸侯,就好像一个“小东汉”一样。秉承了东汉的“天子与世家共治天下”的“美好传统”。&1t;/p>
然而。&1t;/p>
现在。&1t;/p>
所有的一切约束。对于刘玄德来说都不存在——&1t;/p>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